捷克艺术家的中国情缘 ——兹德涅克•斯科纳访谈录

时间的印迹 ——“兹德涅克•斯科纳之中国——捷克杰出艺术家绘画展”在中国

作者:范迪安第264(2009/05/20)期

 


  4月4日,捷克艺术家兹德涅克·斯科纳绘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兹德涅克·斯科纳(1910-1986)近三百幅作品。本刊特别刊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的文章,并约请中国美术馆国际事务部李蕴慧女士对来华参加展览的兹德涅克·斯科纳的侄子兹德涅克·斯科纳先生,进行了专访。 

  2007年初夏,我和我的同事踏访了布拉格,应兹德涅克·斯科纳先生的邀请,参观了他坐落在伏尔塔瓦河畔的画廊。斯科纳先生是中国美术馆的老朋友了,他曾经把捷克画家库普卡的艺术成功地介绍给中国,这些年他也经常访问北京,和我们持续着学术的友谊。在他的画廊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套为中国古代诗歌选集《神州古诗》所作的绘画作品,我们感到一种发现的欣喜!中国与捷克在艺术上的交流和友谊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值得追述的是1950到1960年代两国艺术的密切往来。但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捷克画家当年画的有关中国主题的艺术原作,而且十分巧合,这位伟大的画家就是斯科纳先生的伯伯,他的名字也叫兹德涅克·斯科纳。 

  与中国有关的外国艺术家的创作是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这方面的资料往往难觅踪影。斯科纳先生的一大批作品与中国有着如此密切的关联,这既是中捷美术交流的一段因缘佳话,也具有理解中外美术关系的重要价值。几乎从看到这批作品的第一眼开始,我就觉得它们应该“回”到中国展出,让中国艺术界和更多的公众所知和所识,以续上老斯科纳当年访问中国的这段文化因缘。 

  在中捷建交60周年的日子里,小斯科纳先生带着精心保存的这批作品来到中国,令中国美术界和公众有机会目睹这批穿越岁月时光仍不减当年光彩的精美之作。老斯科纳先生于1955年访问中国,在3个月的时间里踏访南北各地名胜,观览中国艺术,与一大批中国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回国之后,他带着访问中国的美好记忆与怀想,以他充满文化感情的心智,持续创作了一大批中国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堪称具有双重文化意义的视觉文本,它们既是艺术家感受中国风物之后的灵感闪亮,其中的人物、山川、景物等符号性形象都来自艺术家敏锐的双眼,并且在构图、造型、色泽上传达出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境。同时,它们又体现了艺术家个性的现代风格,透溢出捷克民族艺术的传统。这样一种“中”、“西”艺术观念与语言有机交融、相互辉映的创作,印证了中捷美术交流与文化邂逅的历史,也相信会让每一位中国观众感到亲切,从而会心激赏。 

  我们今天已无法考证斯科纳先生1955年中国之旅的具体行程,但他在中国所踏访的名胜古迹和看到的中国古代绘画已经集中为整体的形象意态,经过他的融化,在创作时成为造型的源泉。他的《神州古诗》绘画作品首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形象,例如在班婕妤《团扇歌》中采用了中国古代仕女执扇的造型,在王维的《山居秋暝》、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山水诗中画出了山峦叠嶂的景色,在杜甫的《兵车行》中运用了车马的行列……如此等等,无不形出有典,用鲜明的形象传达出诗的主题,这是用形象构筑诗意的一种创造。 

  从斯科纳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古代绘画遗产中线造型和散点透视特征的理解。线造型和散点透视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造型方式,是中国绘画表意性、写意性的体现。很显然,斯科纳抓住并运用了这种不同于西方绘画体系的造型特征。 

  作为一个身处西方现代绘画环境并已形成现代绘画风格的画家,斯科纳还发现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现代”意味,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一贯风格,使中国绘画的因素自然地转化为他自己的独特创造。在线造型的基础上,他把版画刻印的方式与涂绘的方式结合起来,把具象的造型与抽象的渲染结合起来,用丰富的色彩形成画面的肌理,营造出斑斓的色彩景象。他的作品尺幅虽小却极为精致,让人看到捷克艺术特别是装饰性艺术的传统风范。 

  按照中国的美学观念,诗歌和绘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达了一种“意境”,中国诗与中国画也因“意境”上的同一性而最为相近。在斯科纳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意境”的再生,那就是人与自然、心与景物的相知相融,和谐地构成一个生命的世界,让时间成为永恒。在这个意义上,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兹德涅克·斯科纳绘画作品展,既是献给中捷两国建交60年的文化礼物,更使我们把中捷两国艺术交流的眼光从历史投向未来。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