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西游

世博会与东亚的参与 ——访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德民

作者:陶德民、顾钧第283(2010/04/28)期

肇始于工业革命时代的世博会对促进世界各国技术创新、区域与全球贸易和社会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化与现代化起步较晚的东亚国家也受到了世博会倡导的国际化、市场化、文明化、科技化等现代价值取向的强烈冲击,并引发一系列的观念变迁。在这期的采访中,我们将与“寻求太平洋地区的和谐与繁荣——从1910年南洋劝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研讨会的主办者一起,追溯东亚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共同展望上海世博会为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张謇题赠内藤湖南的五十岁小像



  读书报:上海将召开世博会,是今年的一件大事,您最近在上海复旦大学策划召开了以“寻求太平洋地区的和谐与繁荣———从1910年南洋劝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一次学术研讨会,能否请您先谈谈这次会议的情况? 

  陶德民:从2004年到2006年,我得到涩泽荣一记念财团的资助,以东亚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题召开了三次国际会议,分别在东京、南通和普林斯顿。涩泽荣一(1840-1933)和张謇(1853-1926)是近代东亚企业家精神的代表,在张謇的老家南通的会议上,还实现了两位巨子后人———涩泽荣一的曾孙涩泽雅英和张謇的孙子张绪武———的历史性握手。刚刚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会议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学者围绕国内劝业会和世界博览会深入研讨了东亚的近代化经验。我以下的看法中也综合了他们发言中的一些意见。 

 
1867年参观巴黎世博会时的涩泽荣一 
日本涩泽史料馆收藏 


  读书报:说到涩泽荣一,我们知道他参观过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而且这次参观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是这样吗? 

  陶德民:是这样的。明治以前日本派到美国、欧洲考察的使节团,多半是瞄准世博会的,并不光是出于政治和外交目的。1867年,涩泽荣一作为德川昭武使节团的成员前往欧洲考察,并特别参观了是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世博会,大开眼界,当时欧洲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1873年,33岁的涩泽荣一已经成为参与制定国家预算的大藏省主管官员。但是,涩泽荣一却做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递交了辞呈,要弃官从商。辞官后的涩泽荣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成为近代日本的“资本主义之父”,而参观世博会应该说是他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在早期博览会上,欧美国家通常都是展出最新的机器产品,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所展示的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形象,与已经和正在完成工业化过程的西方各国存在巨大的差距。涩泽荣一注意到,展品成了显示各国文明的尺度,主办国法国一国展馆就占了整个展区的一半,而日本无论展区和展品都被放在不甚重要的配角地位,这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另外他在欧洲考察时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银行制度大为赞赏,他看到欧洲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建立在信用制度、扩大再生产和超前消费这几大要素基础上的,传统的农业经济因为缺乏这些要素,所以发展缓慢,规模有限。而资本主义借助银行信用及其融资功能得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张謇也同样很早就意识到银行的重要性,1903年他到日本参观大阪劝业博览会期间曾经特地拜访过日本银行家小山健三,“从问劝业银行事例,赠银行事务要项并照像片。”(《癸卯东游日记》)张謇参观大阪劝业博览会和涩泽荣一参观巴黎世博会一样,对他们一生的事业意义重大。可见通过世博会可以培养人才,使人解放思想,跟上世界潮流。近代东亚参与世博会的历程就是走向世界的历程,这个历程为研究东亚近代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中日企业家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课题。 

  读书报:1903的大阪劝业博览会是什么性质的一个博览会呢? 

  陶德民:那是一次具有亚洲以及世界博览会性质的国内博览会。我们知道,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是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其后在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举办过多次。东亚的第一次世博会是1970年日本的大阪世博会,当时创下了参观人数6400万人的纪录,今年上海世博会预计参观人数7000万人,是旨在打破大阪世博会的纪录,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在二战前,日本本来也有机会举办世博会,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明治维新以后受到西方世界世博会的刺激和启发,日本举办过五届内国劝业博览会,前三届都在东京举办,时间是1877年、1881年、1890年。第四届是1895年在京都。张謇参观的是1903年第五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届。张謇《癸卯东游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会场在大阪市天王寺今宫,为日本第五次内国劝业博览会。规地凡六十万余方尺、馆舍凡九万余方尺,聚其国内所产制物品,分列农业园艺、林业水产、矿冶、化学工艺、染织工业、制作工艺、机械、教育学术、卫生经济、美术及美术工艺为十门,一门之中又各分类,以八馆处之。别列参考馆,置各国之物品,中国止江、鄂、湘、齐、蜀、闽六省有陈列出品。”可见这是一次具有世界博览会性质的国内博览会,它对张謇的刺激是很大的,使他更加意识到兴办实业对强国富民的重要性。张謇辞官不做,下海经商,到1922年他各方面的事业应该说达到了巅峰,当时他的一些项目已经超过了日本,比如他在南通建立的西式俱乐部,兼有高级旅馆和会议场所的功能,这在欧洲早已出现,但当时的日本也还没有。所以当时日本的一位名士鹤见祐辅(后来担任过厚生大臣,著名的哲学家鹤见俊辅、社会学家鹤见和子皆是其子女)前来参观时,大为震惊。所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近代中国的企业家并不落后于日本。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中国则落后于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没有把世博会当作一回事,认识不到它对于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意义,把世博会称为“珍奇会”、“炫奇会”、“赛奇会”,总之把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看作是“奇技淫巧”。直到1905年清政府颁布《出洋赛会章程》,才把世博会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而日本早在1873年就正式组团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那届世博会对日本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报:从个人角度来看,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参与了世博会,可以这么说吧? 

  陶德民:完全可以这么说。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水晶宫召开,当时英方邀请清政府与会,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而一个上海商人却适应世界潮流,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携家眷前往参展。这个人, 
根据一位学者的考证,名叫徐荣村,本是广东人,在上海做生意,在听说伦敦世博会后,携带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赴会,并在博览会上获得金银大奖各一,这也是中国商品首次在世博会上获奖。此后,中国人以私人身份多次参加世博会。比如浙江海关文书李圭,曾参观1876年 

  美国费城世博会,对其中展示的“全世界最伟大的机器”柯丽斯(Corliss)蒸汽机,推崇备至,在他的《环游地球新录》中大书特书,李圭也成为最早向中国人介绍欧美机械工业迅猛发展的人。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参与进来,形成了官商互动、政府主导的参与模式。日本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这和西方,特别是美国政府不参与的模式是大不相同的。从时间上看,中国由于内政外交等问题,在1933年参加芝加哥世博会后就逐渐淡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才回到了世博会,于1982年参加了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此后参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读书报:从参加世博会到举办世博会,从举办国内博览会到举办世博会,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国是否也举办过类似日本内国劝业博览会的国内博览会? 

  陶德民: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博览会,比较著名的有1907年的天津商务总会主办的“天津商业劝业会”,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1928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1930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在这些博览会中,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是最值得关注的,从其规模来看,实际上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并略具世博会的性质。该博览会会场占地700余亩,设各省展览馆30余个,并设3所参考馆分别展出英、美、日、德等国的展品,设暨南馆一所陈列南洋华侨的出品,会期长达5个月。参观人数约30万人。以前中国无论是参加国外的展览会,还是自办展览会,拿出来的基本都是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品,南洋劝业会开始聚焦于制造业产品,在性质上向世博会靠拢,是特别值得一提的。南洋劝业会这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博览会对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读书报:从历史上看,世博会对于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什么意义? 

  陶德民:确实,世博会是各个时期高新技术的展示平台,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盛会,特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对推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各国国内的博览会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以日本为例,明治时代的内国劝业博览会,每一次都是受到了当时世博会的刺激和影响。每次办的时候,都是层层选拔,参展的都是在地方上突破重围的高水准的产品。近代化本质上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世博会是这一趋势的最好展示。日本第一次内国劝业博览会在东京开幕的时候,由西乡隆盛举兵导致的西南战争仍在进行,尽管战争规模很大,博览会还在办。办到第三次就已经有了亚洲博览会的构想,第四次劝业博览会正好是在甲午战争期间,但战争同样没有影响博览会的召开。从世界范围来看,战争以及二战后的冷战都无法影响到世博会,就是因为世博会意识形态的色彩比较淡,人们追求技术进步、美好生活的梦想是共同的,也最容易就此达成共识。另外,世博会可以大大推动贸易的发展,比如中国的刺绣工艺品,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和1933年费城世博会上均获得大奖,大大推动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上一些世博会的主办国在展示高科技的同时,会出于猎奇心理和揽客目的,展示一些亚非国家土著民族的民俗与物品,这也是当时文化人类学的性质所致,带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色彩。 

  读书报: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工业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现在,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在世博会的主题上是否有所反映? 

  陶德民:世博会创办至今已经有了159年的历史,其主题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世博会关注制造与艺术两大内容。在当时欧洲流行着这样一种价值观:看一个国家发达与否,主要看制造业和艺术的卓越程度,两者相辅相成,一方卓越必然会影响另一方。因此,当时每一届世博会都凸显制造和艺术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机械馆和艺术馆都是世博园区中最醒目的展馆。进入20世纪以后,世博会逐渐聚焦教育和科技问题。尤其是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专门开辟了科学馆,主办方要求所有的参展方聚焦科学的主题,将展品与主题挂钩。 

  最近的40多年,世博会的主题向可持续发展聚焦。科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970年大阪世博会以“进步与人类和谐”为主题,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1974年美国在斯波坎举办名为“国际环境博览会”的世博会,第一次明确以环境为主题。此后这一主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工业的发展确实会带来环境问题。1903年张謇在日本的时候,已经注意到日本的环境问题。他在5月24日的日记中有对东京这样的描述:“旅馆门外临江户城濠,濠水不流,色黑而臭,为一都流恶之所,甚不宜于卫生。此为文明之累。”如何克服这一文明之累?不断开发预防和去除污染以及副作用的高新技术当然是最重要的手段,不过,我认为现在谈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战争是极大的威胁。历史上很多文明的发展进程都被战争所打断。近代民族国家以及主权国家的概念使很多人崇尚国家利益至上,强调用武力解决争端。这些概念和做法的正当性是需要检讨和反思的。国际游戏规则的修正和完善、维护国际和平是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国际关系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一般处于温带,总结出来的发展经验也主要来自这一地带,但我们不应该忽视热带、亚热带的发展经验。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执教的京都大学教授杉原薰目前正在主持一个大项目,研究东南亚、印度、北非的发展模式,包括其能源使用、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经验。那些地区的人口占全球的一半,总结他们历史上的经验,将其转化为技术,再把技术转化为制度,这对于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非常有意义的。 

  读书报:您觉得上海世博会对于上海和中国有什么意义? 

  陶德民:在东亚,日本办过三届世博会———大阪(1970)、筑波(1985)以及上海世博会之前的一届爱知(2005),在韩国办过一届(1993大田),中国应该办一届,就像奥运会一样,这是一个百年梦想。从1910年南洋博览会到今年上海世博会,正好一百年。现在百年梦想即将实现,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实际上一百年前,日本人梅屋庄吉就曾预言百年后中国会办世博会,梅屋庄吉曾倾家荡产支持孙中山革命,是中国人不应该忘记的一个历史人物。2009年2月27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亲自来上海为世博会日本馆奠基,也说明日本政府是很支持上海办世博会的。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声音。有人认为,现在网络已经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已经十分便捷,是否还有办世博会的必要。必须承认,与早期的世博会相比,现在世博会的交流信息的作用已经大为降低,但其他方面的作用还存在,特别是对主办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预言宁波会成为东方大港。宁波当然是天然良港,但上海的地理位置无疑更为优越,它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代以来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本身就是中国工业化和近代化的一个缩影。在上海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与会代表去参观了洋山大桥和洋山深水港,这个工程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完成3期工程,16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为930万标准箱,规模巨大,潜力也十分巨大,必将成为东亚最大的集装箱货运中心。在世博会的推动下,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的航运中心、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之一,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从历史上看,主办世博会不仅能够推动主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而且能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日本的情况就是如此。1970年大阪世博会不仅获得了1.5亿美元的经济盈利,还直接促进了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起飞。1985年筑波世博会同样带动了全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在闭幕后的10年即1995年,仍为日本带来0.1的GDP增长。所以,我相信上海世博会一定会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一股巨大的活力。 

  读书报:上海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您如何看待这一主题? 

  陶德民:上海世博会是首次探讨城市问题的世博会,应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英文表述即“Better City,Better Life”增强了这一主题本来应该包含的理性色彩,反映了后发达国家在赶超先进国家时所应有的理性态度。城市化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好生态、人文及社会生活的平衡问题,解决张謇所提醒的“文明之累”问题,需要集中全世界的智慧。上海作为中国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城市,有很多经验可以展示,同时也有不少教训可以总结。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舞台,一定会为以后城市的发展提供灵感和启示。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