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与孔子

现代乐派的最初啼声——关于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代表作

作者:龙飞 第297(2010/12/15)期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


 
《火鸟》剧照



  1910年6月25日,“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火鸟》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舞剧的音乐神秘而美丽。这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没有曲式,不像传统音乐那样基于同一个调子。它以闪耀着青春活力的乐曲和舞蹈征服了充满浪漫情怀的法国观众。在狂热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演员们一再谢幕,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也被请到台上同热情观众见面。大名鼎鼎的法国印象派音乐家德彪西专门到后台向年轻的俄国同行表示自己十分喜欢《火鸟》,并邀他共进晚餐。后来斯特拉文斯基回忆道:“出乎意料,《火鸟》的成功竟是由于我的音乐。” 

  美籍俄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生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父亲是皇家歌剧院的男低音歌手。他自幼酷爱音乐,9岁学钢琴,10岁以后即兴作曲。他与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之子安德烈是同学,因此常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1901年,他遵父命进入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同时自学音乐,并经常得到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指导。他使用那些听起来有些奇怪的和弦组合,往往令他的老师无法理解。由于他没进过音乐学院,不曾受任何教条束缚,所以能用全新的目光审视传统,再加上刻苦努力,斯特拉文斯基最终成为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领袖人物。 

  斯特拉文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剧音乐——《火鸟》(1910)、《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为他在世界乐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创作分为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序列主义时期。早期的三部作品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又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 

  作曲家的音乐生涯从一开始便同两位俄罗斯艺术名人有密切关系。一位是戏剧活动家、芭蕾舞团经理人佳吉列夫,另一位是舞蹈家、芭蕾编导福金。 

  佳吉列夫在音乐、绘画、戏剧及舞蹈等领域都有很高修养。1907年开始,他每年利用假期举办“俄罗斯演出季”,组织俄国艺术家去欧洲各国巡回演出。1909年,巴黎首次举办“俄国歌剧芭蕾演出季”,上演福金的作品《埃及之夜》、《仙女们》等,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13年,“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 正式成立,在巴黎、伦敦等地演出,其艺术活动对西欧的芭蕾复兴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佳吉列夫十分善于用人和发现人才,几乎与当时艺术界所有知名人士都合作过,如舞蹈家巴甫洛娃、作曲家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等。他一反传统芭蕾片面突出舞蹈部分的惯例,主张芭蕾应是音乐、舞蹈、文学与绘画统一的综合体。 

  福金于1909年至1914年期间担任“俄罗斯演出季”和“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主要演员兼舞蹈编导。 

  斯特拉文斯基能同他们合作,源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女儿的婚礼。为表祝贺,他写了管弦乐《火焰》(1908)。那任性而活泼的音色与过去所有音乐都不同,这引起了佳吉列夫的注意。听完这首不同凡响的作品,佳吉列夫敏锐地觉察到年轻作者身上闪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才华,立即聘他任舞剧团音乐顾问,并请他日后给剧团谱曲。不久佳吉列夫就委托作曲家为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由福金编剧的芭蕾舞剧《火鸟》谱写音乐。 

  1909年末,斯特拉文斯基在老师的别墅休假,开始构思《火鸟》。他的恩师已于一年前去世,安德烈一直陪伴着他,所以他将《火鸟》献给安德烈。1910年3 月,他完成了作品。 

  在写作《火鸟》的过程中,斯特拉文斯基始终与佳吉列夫、福金保持着紧密联系。他同福金一节一节不厌其烦地研究剧情,搞清每一段舞蹈或场面对音乐的要求:情绪、气氛、速度。由于已确定了演出日期,工作日程十分紧张。作曲家每写完一段音乐,福金就连忙把乐谱拿去,逐段进行舞蹈动作、场面调度的设计。排演时,斯特拉文斯基总是尽可能到排练场去。演员们感到《火鸟》和在马林斯基剧院听惯的乐曲完全不同,对其音乐十分畏难。他们往往抓不住曲子的“脉搏”,这时作曲家便亲自弹钢琴,或用槌子敲打,向演员们提示节奏。由于音乐复杂,包括造型的细节部分也极为丰富,对舞蹈演员来说,要使舞步与动作合上音乐,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火鸟》表现出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鲜明个性。复杂而强有力的节奏,充满进取精神,令同时代的音乐显得苍白。“火鸟”已经起飞,意味着一位音乐巨人已经诞生。斯特拉文斯基从此一夜成名。人们认为他自《火鸟》后,就已经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拉威尔等大师并驾齐驱了。 

  《火鸟》的出现是世界芭蕾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舞剧创作已越过大型古典舞剧的全盛时期,迈入现代芭蕾的新阶段。它是20世纪芭蕾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芭蕾作品之一,久演不衰。 

  其实,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个性直到《火鸟》以后才充分崭露头角。《火鸟》在管弦乐色彩方面还有一些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痕迹,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的先声。后两部作品也是为佳吉列夫的剧团而作的,也都根据俄罗斯古老传说写成。 

  《彼得鲁什卡》有着一种独特旋律。街头的喧哗,万花筒般变化的节奏,音色的千变万化,音响的高低升降……整首乐曲像是无数音乐“镜头”的蒙太奇,在乐器的使用上充满了古怪的和弦。该剧标志着斯特拉文斯基的独特风格业已形成,这再次巩固了他在乐坛的地位。这一作品展现出更大的信心和更臻圆熟的技巧,影响了欧洲音乐的发展轨迹。那种新颖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启迪了欧洲广大年轻一代作曲家。 
  
  《春之祭》表现俄罗斯原始民族在春天向大地祭献的仪式。可以说它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联系的一场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语言,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崭新的音乐语言。作品充满现代主义思潮中“原始主义”的情调,因而被称作是“史前世界的田园曲”和20世纪音乐的里程碑。 

  在《春之祭》首演现场,乐曲引发了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骚动。强烈的节奏,刺耳的音响……令观众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乱成一团。这部舞剧也是音乐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出奇地不和谐、难以抵御的震撼力和似乎对所有传统的拒斥使《春之祭》成了一个现代的传奇。它独特的节奏、融合多种材料的复调性和声与对位手法,以及色彩缤纷的管弦乐法,被誉为“现代主义音乐的第一声啼哭”。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当时旅居瑞士的斯特拉文斯基不得不继续在国外漂泊。不管身处何方,他都是个工作狂。而终其一生,他最好的作品仍是早期的《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 

  1934年,斯特拉文斯基加入法国籍,1939年移居美国,1945年加入美国籍,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位作曲家一生不仅数次改变国籍,在音乐创作风格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斯特拉文斯基同毕加索是情趣相投的好友。毕加索常赠画给他。一次,他在国外旅行,行李中有一幅毕加索为他作的肖像,被海关官员发现了。毕加索的画十分抽象,几名官员颠来倒去不得其解,大为疑惑,猜想一定是幅伪装了的秘密军事地图。斯特拉文斯基只得说:“这确是一张图,本人面部的平面图。”结果肖像还是被忠于职守的海关官员没收了。 

  斯特拉文斯基创造了音乐的诸多奇迹。20世纪的作曲家没有任何一位能像他那样广泛涉猎,在种种风格流派的创作中都获得巨大成就。他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汲取各种营养,作品题材和体裁极其丰富。他大半生旅居国外,并始终处于那个时代各种音乐新潮的风口浪尖上;但他仍不失爱国之心,在作品中一直保持着浓郁的俄罗斯传统。 

  苏联官方曾长期全盘否定斯特拉文斯基,斥之为“资产阶级流派”、“美帝的走狗”。直到1962年,作为苏联文化解冻的一个象征,他才被邀请回苏访问。斯特拉文斯基抵达莫斯科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说自己的内心始终是个俄罗斯人:“我一生都说俄语,用俄语思维。我讲的虽是其他语言,但实际都是从俄语翻译过来的。”他表示自己创作中所有好的东西都属于俄罗斯,没有他的俄罗斯芭蕾舞剧就没有他的一切。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