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创造选举史上的奇迹”——坦桑尼亚奔巴补缺选举见闻

“微观”坦桑尼亚

作者:李保平第308(2011/07/20)期

 
取水的坦桑尼亚儿童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宗教问题 

  在坦桑尼亚大陆,学校是不允许穆斯林学生穿宗教服装上学的,因为大陆倡导世俗化,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事务,不允许宗教干预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大陆的穆斯林占人口的三分之一。为穆斯林女生上学戴头巾的事情,几年前曾经发生过一起骚乱,当时有些穆斯林议员提出至少在星期五做礼拜时应允许女学生穿戴穆斯林服装。议案被否决,结果穆斯林很是不满,矛盾很大。 

  而在桑给巴尔共和国,情况就不同了,那里的人95%是穆斯林。在大部分学校,穆斯林宗教服装就是统一的校装,女学生必须佩戴头巾,上衣必须是长袖,裙子也必须足够长。在学校,还有专门供学生祈祷的场所,因为按照伊斯兰教规,穆斯林每天必须有五次祈祷。在桑给巴尔,每一个学校、政府办公部门,都像这所学校这样,辟出专门场所供穆斯林祈祷。 

坦桑尼亚的贫困 

  “达大”(达累斯萨拉姆大学,University of Dar es Salaam,简称“达大”)附近的小山村叫姆维戈,我每天早晨要到山上爬坡、跑步。与村民见面就hujambo、habari之类的打招呼,他们有的英语还可以,我就跟他们攀谈,倒也交结了不少朋友。有一个中年人,叫德莱阿,35岁了还没有成家,我问他为什么不成家,他说日子过得太苦了,没有钱娶媳妇啊。他前不久刚从印度回来,是偷渡过去又偷偷躲在货轮里回来的。他说,印度满街满地都是穷人,没有挣钱打工的机会。 

  大部分当地人的日子都和德莱阿差不多,过得很苦。我去过不少人家,大部分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家具,海绵床垫就地一铺就当床了,屋子里拴几根绳挂衣服就顶衣柜了。很多家庭一天只吃一顿饭。很多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而失学,而且,他们往往要承担很重的家务劳动。比如姆维戈村,村子里没有水井,人们就要往返一两个小时到达大取水,取水的队伍中,有不少是儿童。 

当地人打招呼的故事 

  在坦桑尼亚,每当朋友见面,他们总会很亲热地问候。问候话往往很长,大体是这样的: 

  A:Hujambo?(你好!)B:Sijambo!(你好!) 

  A:Habari?(近况如何?)B:Nzuri.(我挺好。) 

  A:Salama?(平安无恙吧?)B:Salama tu.(是的,一切平安。) 

  A:Mambo?(一切都好?)B:Safi. Na wewe je?(是的,一切都好。那你也一切都好吗?) 

  A:Mimi ni mzima. Watu wote wa Nyumbani Hawamambo?(我也一切都好。家人亲戚都很好吗?)B:Wote hawajambo, asante. Na ninyi nyote hamjambo?(他们都挺好,谢谢。你们家人亲戚也都很好吗?)A:Ndiyo, sisi sote hatujambo.(是的,我们都很好。) 

  B:Unakwenda wapi? (你现在去哪里?)A:Nakwenda mjini. (我现在打算进城。) 

  瞧,有五六个回合。不是夸张,这是我的一位当地朋友与友人见面互致问候的话,这位朋友很谦虚有礼,对我帮助也很大。说完这些客套话后,谈话才进入正题。打电话也是如此,先要进行如此繁琐的问候。这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风格,人们不太在乎时间的重要性,在乎的是彼此的有人情味的交谈、交往。他们为此多花费了不少工夫,若是打电话,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还要高,因为电话费很贵。 

  这里受过教育的人一般都会三种语言,即本族语言、斯瓦希里语和英语。本族语言,如同中国的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他们在上学之前就从父辈和周围人那里学会了。上小学时,他们的教学语言是斯瓦希里语。所谓教学语言,指的是老师讲课使用的语言。所以斯瓦希里语相当于中国的汉语,全国范围内可以通用。而到了中学,更不用说大学,要使用英语授课。看来是起步早的原因,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好。只要是高中毕业,使用英语交流一般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