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谢里雅科夫翻译《千家诗》

米勒走了,还好我们还有小鼹鼠

作者:李婧第317(2011/12/28)期

 
兹德涅克·米勒


 
米勒创作的小鼹鼠形象




米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小鼹鼠,他留下了一种持续的、温暖的感动,他留下了对自然的热爱,他留下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好我们以后的生活,不论遇到什么,都会有小鼹鼠的陪伴。 

2011年11月30日下午,捷克著名动画家兹德涅克·米勒(Zdeněk Miler)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90岁。这么一条新闻,自然在捷克本国的媒体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欧洲媒体甚至是美国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大报也争相报道,对这位动画大师表示纪念;但是在国内,这条新闻一闪即过。因为米勒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可是一旦提起他的著作,相信国内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会很熟悉——《鼹鼠的故事》(Krtecek)。 

一 

兹德涅克·米勒于1921年2月21日出生于布拉格北郊的一个小城市克拉德诺(Kladno)。米勒从小就很喜爱画画,并在很早就表现出了绘画方面的才能。他在1936年入读位于布拉格的国立绘画学校,此后从布拉格美术学院的建筑和设计专业毕业。不过在求学期间,二战爆发,他因为参加抗议德国法西斯入侵的活动,曾经被停学过。他还很踊跃地加入了反纳粹的学生示威活动,差点被抓起来送进集中营,但幸运的是他在被送往集中营前成功逃走了。在二战结束之前的1942年,他就在一家动画工作室开始了专业动画的学习和制作工作。当年的米勒才刚刚21岁。 

二战结束之后,米勒在动画领域的职业生涯才算正式开始。很快,他就加入了有着“捷克动画之父”之称的特伦卡(Jiri Trnka)组建的动画工作室。在那里,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地施展:一开始他只是一名草案人员,没过多久就担任了编剧和导演工作,最终他成为了工作室的领袖。 

米勒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动画事业。和其他的动画片导演不同,他既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动画片制作家,专业功底非常强。他曾经为许多儿童书画做插图,同时制作了多部动画短片。从1948年一直到新世纪的2002年,米勒的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在米勒一生的创作中,他制作了百余部动画短片。其中在1948年,米勒导演了自己的处女作《偷太阳的百万富翁》,并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了特别奖。除此之外,米勒执导和制作的动画影片还包括《红色帽子》、《世界上最富有的麻雀》、《圣诞快乐》、《红迹》、《绒》、《浪漫黑尔戈兰岛》、《雪人》、《正方形和三角形》、《谁是最强大的》等等。其中大部分影片,米勒的名字都出现在编剧、美术设计以及导演的位置上。 

然而,所有的这些动画片,无论是在艺术成就还是在受欢迎程度上,都不能与米勒制作的《鼹鼠的故事》相媲美。自从《鼹鼠的故事》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这只呆头呆脑却总是喜欢帮助别人的小家伙,就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而在2002年《鼹鼠的故事》最后一集发表之后,也引来了更多人的叹息。可以说,米勒的一生都与《鼹鼠的故事》紧密相连。米勒曾经说,“小鼹鼠从未让我失望过,它让我一生都非常快乐。” 

二 

小鼹鼠的诞生就颇具童话色彩。1956年,米勒所在的电影工作室接到一项“政治任务”,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他们制作一部短片,告诉孩子们裤子是怎么制成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米勒花了许多时间思索如何为这一部新的动画片创造一个特别的新主角。一天,那时只有35岁的米勒在布拉格西边的树林里散步,不小心被一个由鼹鼠打洞扒出的泥土堆成的土丘绊倒。这个土丘一下子点亮了米勒的眼睛,他脑海中立刻就有了一个在动画中从来没有被用过的形象——鼹鼠。米勒后来说:“沃尔特·迪士尼在他的动画片中几乎画出了所有的动物,但是这个被我先选中了……于是,我告诉自己,就是它了——小鼹鼠。” 

1957年,《鼹鼠的故事》系列首部作品《鼹鼠做裤子》问世。在这部长度大约12分钟的影片里,小鼹鼠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功地裁成了一条亚麻布料的工作裤——青蛙帮它浸泡亚麻纤维,蜘蛛们帮助它把这些亚麻纤维编制成纱线,蚂蚁们把纱线编织成一匹一匹的布料,小龙虾则把布料裁剪成需要的形状。这部作品一经推出后很快就轰动了电影界,获得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之后又接连在国际上获奖。 

尽管第一集就受到好评连连,可是《鼹鼠的故事》一开始并没有做成系列片,而是被当做电影正式放映前的短片来制作的。所以,它的第二集短片《鼹鼠和汽车》诞生在了与第一集相隔数年的1963年。小鼹鼠正好赶上了那个时代的电视机的普及风潮。从1965年开始,捷克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钟都有一档专门播放动画片的栏目,《鼹鼠的故事》也随着这档节目迅速红遍整个国家。 

自此之后,米勒开始把《鼹鼠的故事》做成一个系列片。从1957年到2002年的45年里,米勒总共推出了45集短片和6集长片。在短片中,最短的长度只有不到两分钟,而最长的则有14分钟。进入上世纪70年代之后,片长基本固定在了4分到5分;而在6集长片中,长度则都在27分到28分。 

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米勒创作《鼹鼠的故事》的巅峰时期,1974年和1975年则可以说是巅峰的巅峰:在这两年中,米勒总共出品了12部短片,而且部部精彩。在那个时代,动画片还全部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其工序之繁杂和今天制作一部动画片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也许是因为受到政局的影响,《鼹鼠的故事》制作进程明显放慢下来,整个80年代也不过出品了四部长片而已,而且其中大多反应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忧虑,远不如70年代的小短片那样让人感到轻松。 

在第一集《鼹鼠做裤子》中,小鼹鼠还是会说话的,而且说的是捷克语。但是从第二集开始,小鼹鼠就不大说人类的语言了,但是会发出声调不一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声音正是来自米勒录下的他两个女儿年幼时牙牙学语的声音。米勒当时这样做是有他的体贴细致的考虑的:他不想让小鼹鼠说太过复杂的语言,目的是让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很轻松地看懂这部动画片。而恰恰是这个决定,使这个“产自”捷克的小鼹鼠能够更快地走向全世界,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 

除了动画以外,米勒亲自操刀为《鼹鼠的故事》绘制了图书。实际上,米勒在所有与鼹鼠相关的设计上,都是亲历亲为的。《鼹鼠的故事》系列片和相关图书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放映和发行,迄今系列图书已经在全世界发行了五百余万册。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鼹鼠的故事》从来没有在美国上映过。而走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街头,随处可见以小鼹鼠为形象的副产品——玩具、书包、拼图和抱枕等等;同样地,这些产品也畅销世界各地,即便现在捷克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难逃经济低迷的影响,但是小鼹鼠产品的生产线仍然照常运转着。 

在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鼹鼠的故事》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直到现在,中国的孩子们还是能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黑黑的小胖墩的身影。许多孩子是在那时记住了一个名字有点拗口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认识了笔画特别多的两个汉字——鼹鼠。可以说,《鼹鼠的故事》搭建了中国和捷克之间的第一座文化桥梁,给了整整几代人对于童年的温暖记忆。在那个时候,来自西方的动画片有《唐老鸭和米老鼠》等迪士尼动画片,来自东方的有《聪明的一休》、《圣斗士星矢》等日本动画片。在这样的左右夹攻之下,这只不会说话、甚至不怎么漂亮的小鼹鼠仍然被许许多多人留在了心底的一个角落,常常作为一个经典形象出现在对童年话题的热议中。 

三 

从小鼹鼠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然而小鼹鼠的魅力仍然不减当年。在这一部没有特效、情节简单、几乎没有对白的动画片中,究竟是什么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从画面上说,这部动画片并没有刻意地追求逼真或者追求夸张,反而采取了一种类似中国山水画的写意风格(也许这也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受到如此热烈欢迎的一个原因吧)。前景中的小动物形象常常是很传神的,因为没有对白,所以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非常丰富;而背景里的森林、群山、植物等等乍看之下似乎粗糙,其实仔细查看就会发现,背景有虚有实,有的时候以极富美感的几何图形表现物体,制造出了景深,同时有效减小了背景的复杂程度,突出了前景中的主角。相信创作者米勒在对待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时,都是严格地按电影镜头的要求来处理的,画面构图干净大方,看似简单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而从背景音乐上来说,米勒选取了具有强烈东欧风格的音乐,并且常常跟随小鼹鼠的情绪,时而舒缓悠扬,时而俏皮轻松,时而紧张惊奇,与影片的画面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片中鼹鼠和小动物们的拟声的使用也为影片添彩不少,那声打招呼的“hallo”,那声表示惊奇和叹息的“yah”和那些感染力极强的笑声,都成为了小鼹鼠的“招牌动作”。 

《鼹鼠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的动画形象。小鼹鼠就像一个孩子,他经常遇到一些稀奇的玩意,去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他对所有动物、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喜欢去一探究竟;但是他又特别胆小,一旦遇见奇怪的东西他的第一反应都是躲开或者跑掉,可是发现没有危险之后,他总是会慢慢回来、再次接近,最终这些闯入他生活的陌生的动物或者物品,他都能和它们形成亲密和谐的关系。有的时候,小鼹鼠也会生别人的气,但是当他转身发现别人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提供帮助,在他心里,并没有完全的坏人。小鼹鼠并不像其他的动画形象那样,或者充满力量,或者充满拯救全世界的正义感,或者充满幽默感——他都没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孩子般的真实。所有看过《鼹鼠的故事》的人,总是能在小鼹鼠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童年时的影子:我们爱这个世界,可我们也担心这个世界中的陌生或者不怀好意,但最终我们是爱这个世界的。 

在这51集动画片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它们表现出来的思想性。这种崇尚大自然、反对工业化和程式化、提倡众生平等的观念,在一个个温情而并不尖锐的小故事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小鼹鼠被创造出来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正是捷克高速推进现代化的时期,正是捷克社会经历各种剧变的时期,所以小鼹鼠遇到的正是那个时代的“新鲜玩意”:闹钟、收音机、汽车、火箭、电话,等等。片中反映了这些现代生活的象征给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小鼹鼠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有的时候是负面的影响。米勒早早就预见到了现代化进程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困扰,有节制地表达了他对环境问题、城市问题的担心。本质上,米勒反对“机械至上”的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态度,他认为人最终要回归自然,达到在自然中彼此和谐相处的状态。 

米勒会有这样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不是偶然,捷克从来就是一片盛产敢于挑战权威的艺术家的国土:米兰·昆德拉、卡夫卡(虽然是奥地利人但几乎终生生活在布拉格)、《好兵帅克》的作者哈谢克等等。捷克民族有多次对抗各种形式强权的不屈抗争的历史;同时,布拉格曾经作为欧洲大陆的一个中心城市,各种艺术风格在这里激烈碰撞却又平等共处,形成了捷克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勇敢追求真理与光明,独立,诙谐,但深沉。 

而动画片一直都是捷克人非常重视和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是捷克人一直以来对木偶和木偶剧的热爱。在捷克,木偶戏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娱乐形式;现在在布拉格的街头,还是有无数卖牵线木偶的店铺,在查理大桥上,仍有许多表演木偶剧的艺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捷克故事片平均年产量为三四十部,而动画片尤其是木偶片却高达上百部。捷克动画家们在官方支持下从1945年开始于布拉格和哥特瓦尔德(Gottwald)两地形成了两个动画片学派,并出现了特伦卡和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等著名的动画艺术大师。其中特伦卡正是米勒的师傅。直到今天,捷克动画片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已经在世界动画殿堂中占有不容小觑的位置。它们往往非常出人意料,并不像迪士尼或者梦工厂的动画片那样有基本固定的模式和动画形象。捷克动画片以自己的方式定义艺术美感,画风常常冷峻、甚至有些阴沉,但是却包含丰富的独立思考性。 

米勒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小鼹鼠,他留下了一种持续的、温暖的感动,他留下了对自然的热爱,他留下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还好我们以后的生活,不论遇到什么,都会有小鼹鼠的陪伴。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