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十记》序

《书业十记》序

作者:赵启正第332(2012/08/22)期

由中英两国的资深出版人合作的《书业十记》是一本难得的、奇特的书。多年来,关于文化的跨国对话已有多种图书出版,但是对于文化的主要载体——图书的对话却极为罕见。出版人重视跨国文化交流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大幸事,因为他们是制定出版计划的人,在计划之始就策划生产能够全球分享的作品,必对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的中方作者吴伟女士曾是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长期同事,她曾经负责“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设计和实施,鼓励国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这个庞大的计划推动了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效果显著。计算起来,吴女士从事出版业已超过20年,成功地主编过许多重要图书,她同时也是一位作者,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副总经理。她对于图书文化的认识令我钦佩,她对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处理得相得益彰。 

  剑桥大学出版社总裁潘仕勋先生的出版界阅历十分丰富,从事出版业也有25年之久,加之他又会多国语言,可谓是一个出版界的国际主义者。他从1986年就在香港接触中国业务,近年来在推动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方面态度积极,在中国出版界非常知名,特别是他设计和推动的“剑桥中国文库”项目,使中国出版机构争相呼应。 

  因此,这样的两位作者之合作,可谓旗鼓相当,珠联璧合。 

  他们所论的十个题目,是分别独立完成后才合璧的。纵观全书,发现两人竟有相当多的观点是相同的,中西方作者能够殊途同归,是他们深刻理解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其中又有许多观点有相当的差异,但并非正面冲突,而是互为补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共同志向是加强图书的跨国传播,首先着重的是中文与英文图书。 

  由于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中英互译最先遇到的困难不仅是跨语言的,更是跨文化的。唐宁街的研究部门曾经对我说,中国在变化中,经常会有中国特色十分明显的“国家修辞”,它们是由权威翻译部门给出的,但是英国人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他们希望中英有关部门能够联合成立一个小组,随时对中国的“国家修辞”给予进一步的英文说明,从便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 

  至于出版社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同样存在着跨文化的误解。两位作者对此都有同样的感觉。解决文学翻译的跨文化困难并不容易,非得有更广泛的联合体,长期做下去才能有大的进步。2011年《金融时报》曾经登过一幅龙鹰之争漫画,表达美国和中国对主导全球的竞争,当然中国人从来没有主导全球的能力,更没有这样的野心。可是这幅画画的是dragon而不是“中国的龙”,dragon在西方是凶恶的能喷火的怪物,而“中国的龙”——loong(按照拼音应该是long,但不巧这正好是英文的一个单词,为了区别,只得拼为loong),曾经是皇权的象征,后来是主导风调雨顺的天神,以龙(loong)为形的划船比赛、舞蹈和彩灯都是民间的娱乐节目,但是以dragon代替loong,就使西方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以凶恶的dragon为图腾,并说自己是dragon的传人。恐怕这要怪字典把dragon和loong错误地对应了。这类跨文化的困难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会经常遇到,只有通过中英两国出版人和出版机构的充分合作才能得以克服。 

  《书业十记》的读者群不止是中西的出版界(在中国有500多家出版社,15万从业人员),而且应当包括对中西比较文化有兴趣的高级读者,我确信,这将是一本成功的书。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