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的15个中文译本

桥上行人,桥下过客——读熊式一《天桥》

作者:钱婉约、桑旭第343(2012/02/06)期

“东林西熊”的熊式一 

  打开《天桥》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英国桂冠诗人梅斯菲尔德的序诗,诗人深情地赞美书中主人公李大同道: 

  李大同准定能觅得 

  他心灵安宁的寓所; 

  盛开的李树将绽放 

  白花像雪花般飘扬, 

  上面有宁静的月亮 

  在静海一般的天上。 

  如此诗意的描绘,为本书蒙上了一层别样的韵味,让人有了一份期待。 

  纵观全书,《天桥》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发展史,又是一部晚清的社会变革史,其中更是处处透露着对社会现状的批判讽刺。本书作者熊式一,江西南昌人,是与林语堂齐名的英文作者,西方世界素有“东林西熊”之称。该书英文版1943年在海外首版发行,立即在文坛上引起巨大反响,成为继话剧《王宝川》后,熊式一英文创作的第二高峰。陈寅恪读后专门写下三首诗赞美此书,其中一首曰:“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尊敬和对此书的喜爱。英国作家威尔斯更盛赞其“是一本比任何关于目前中国趋势的论著式报告更富启发的小说,……是一副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画面,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 

  《天桥》中文版由作者亲自翻译,1960年率先在香港出版,1967年在台湾出版发行,2003年又有增订再版。该书在大陆问世,则是近七十年后的2012年了。 

  虚实相生中的讽刺艺术 

  《天桥》讲了一段近代的中国革命史,它通过主人公李大同前32年的人生经历(1879—1911),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画卷。书中所写内容与今天读者的生活,虽然时间跨度超越了半个多世纪,但读来却一点不觉有生疏感和距离感。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创造性地“造”了一座真实史实和虚构人物相融合的“桥”——“天桥”,让那个年代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件,一一登台亮相:从林乐知的《万国公报》,到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传教变法,从“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到孙文创办同盟会发动革命。作者精心打造的主角李大同,就处在如此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关系网中,与这些“大人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演绎出一幕幕生动而意蕴深长的故事情节,而浓郁的历史气息也随之扑面而来。 

  在香港版的序言中,作者写道:“我所写的《天桥》,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社会讽刺小说。”(第13页)如果说“以历史为背景”是实,李大同这一小说人物及其故事情节是虚,虚实相生的叙事模式构成本书的一处亮点的话,那么,小说中的巧妙而富有艺术性的“社会讽刺”,则更是可圈可点了。乡间生活充溢着闭塞庸俗,地主李明想尽一切办法造了一座极廉价的桥;骄横跋扈的吴家老太太一手遮天,对儿孙的婚姻随意干涉;李大同被抓进监狱,不交打点费衙差便随意扣押;还有那看似和善的传教士校长马克劳,一直对中国人心存鄙夷和偏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对种种社会现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从多角度揭露了晚清社会政治的动乱、腐败,人心道德的乖戾。李大同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和社会状况所孕育出来的英雄,作者看似不经意地描绘李大同周围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和言语行为,是为了文学性地营造近代革命真实的历史氛围,让读者通过小说,更为深刻地了解晚清中国社会,增进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必定发生的理解和认识。这种以文学写历史的做法,对于一般西方人了解中国来说,确实是胜过了任何历史教科书或任何性质的时事论著的效果。 

  入情入理的真实中国人 

  熊式一创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向西方世界介绍真实可信的中国和中国人。他在序言中有感于西方对中国的“歪曲性”描述时说:“西洋出版关于中国的东西,……共同的目的,无非是把中国说成一个稀奇古怪的国家,把中国人写了成荒谬绝伦的民族,好来骗骗外国读者的钱。……所以我决定了要写一本以历史事实、社会背景为重的小说,把中国人表现得入情入理,大家都是完完全全有理性的动物,虽然其中有智有愚,有贤有不肖的,这也和世界各国的人一样。”(第14页) 

  书中出现了社会各阶层的众多人物,着墨各有不同,却都带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主角李大同,是近代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安排他参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各项重要事件,通过事件,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觉醒,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铮铮傲骨和凛然正气,而绝不是东亚病夫。女主角莲芳,是在大同这个中心点之外另一个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她小时候活泼率直,一点没有大小姐脾气,长大后的新式教育打开了她的视野,让她果敢地追求爱情,跟随大同进京后她一直默默付出,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最后坚强地生下女儿,独立将其抚养长大。作者有意略写她实际生活的艰辛,更引发读者的想象,增添对其钦佩不已的感情。 

  《天桥》中的配角人物也个个形象鲜明。李大同的养父李明,活脱脱一个乡间吝啬鬼的形象;叔叔李刚,则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旷达洒脱,富有正义感,体现了中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形象。还有教会学校看门人对洋人的唯唯诺诺、马首是瞻,折射了当时香港和上海民众中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心态。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群像,构成了本书丰满的血肉。另外,书中还有很多江西南昌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别有风味,引人入胜。 

  要之,让西方了解真实的中国及中国人,让中国人反观革命的另一面,熊式一做到了。这部小说融汇了历史的剪影,时代的激变,中外交汇的风景,真可谓“桥上行人,桥下过客,悲欢离合,迁易无常”了。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