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梅开著意看

守得梅开著意看

作者:江岚第382(2014/11/05)期

 
《天女散花》剧照



守得梅开著意看,春风几醉玉栏干。去时犹自惜余欢。雨后重来花扫地,叶间青子已团团。凭谁寄与蹙眉山。 

  ——(宋)向子諲 《浣溪沙》 

  “去也去也,回宫去也……”京剧《贵妃醉酒》这一段著名的二簧平板余韵未绝,舞台上的大幕拉起又落下,再拉起再落下,梅葆玖先生与北京京剧院李恩杰院长率众演职人员谢幕又谢幕,满满的剧场里掌声雷动。 

  “太美了!那个天女的长绸舞多迷人!”身后有声音说。循声回头,一个身材高大、线条玲珑的女子正对着她的同伴们感慨。 

  今夜是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的“双甲之约”巡演在纽约林肯中心的第二场演出,由《天女散花》《廉锦枫》《抗金兵》《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五部梅派传统剧目的折子戏组成。令这女子赞不绝口的,正是《天女散花》的《散花》一折。 

  “你是中国人,”见我回头,她也笑了。“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可以啊,如果我能答上来,”我又笑,觉得她率真可爱。 

  “中国的京剧演员也很多吧,是什么让梅兰芳特别有名?” 

  我一愣,认真回答这个问题怕不要讲上一堂课,而当时散场的人流正推着我们向外走。我只能匆匆答一句:“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重大革新。比如你喜欢的那个天女,就是梅先生创演的。” 

  今夜的“天女”由年轻的梅派青衣窦晓璇饰演,扮相清俊,唱功就不用说了。表演所用的彩绸比我印象中的还要长,既有亮相的造型,又有彩绸的流线,动静相宜,的确令人过目难忘。而演员在载歌载舞之间,神情身段与角色的契合,舞美、布景、化妆和音乐利用当代元素对整体气氛的烘托,不仅都可圈可点,更是对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思想鲜明的承继与发扬。 

  实际上今夜由不同梅派青衣传人担纲主演的每一折戏,都体现着这个共同的特点。廉锦枫夺珠的表情,梁红玉击鼓的动作,虞姬赴死的决绝,杨玉环醉酒的失意,无不是在唱做并举的同时,行腔、台步、身段都雍容端丽。而且舞台设计突破了京剧传统的小舞台形式,整体效果也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令人赏心悦目。 

  今夜的观众席上,华裔与非华裔大约各占其半。尽管审美取向的差异肯定存在,对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了解程度肯定有区别,但那些恰如其分、恰到其时的喝彩声已经证明了这个用心打造的舞台的魅力。当旋律与唱腔糅合,舞旗作浪、挥鞭走马、抬手门开的表演,体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情节的悲欢离合时,“京剧”对于纽约的观众们就不仅仅只是猴戏或武戏的概念而已,而具备了更完备的形态。 

  可见艺术一旦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论表现的形式如何,都具有跨文化的感染力。因为人们对世情百态的心理体验并不以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截然不同,对艺术的审美认同便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集体共鸣。眼前这个为散花天女倾倒的女子就不是华人。她和她的同伴们都与中国有生意往来,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去“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比如今夜来看京剧。 

  走到剧场门口,发现刚才坐在身旁的两个年轻人居然在等我。他们都是国内来的80后留学生,一个主攻机械设计,一个主攻精算。大老远从新泽西开车过来看这一场演出,因为“梅兰芳太有名了”。看演出的时候,他们对一些情节不甚了了,叫我给他们解释过。此刻等我出来,只为了再问我一句: 

  “为什么把梅兰芳称作一代宗师?” 

  我不禁莞尔,看来京剧常识的普及也还大有可为。我够不上京剧票友的级别,只是从小喜欢看,所知其实也很有限。不过,既然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表征之一,梅派的表演风格又是这个表征的典范之一,则其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原则的中正平和、蕴藉圆融、自然流畅,却是每一个认同中华文化的人——无论是否喜欢看京剧——都应该了解的。 

  梅葆玖先生挂帅的这一趟巡演,沿梅兰芳先生当年的足迹,在纽约可谓是“二度梅开”。老友周玮刚把演出的海报发给我,我就激动得立即订了曼哈顿中城的酒店房间,打定主意“守得梅开著意看”了。 

  今夜这场《梅华香韵》,大约是为了顾及本地观众的局限性,删节了一些唱词,听来难免有意犹未尽之憾。次日还有一场整本《穆桂英挂帅》,而我已没时间再去看。梅先生带来的这个演出团队的实力毋庸置疑,想必明晚的盛况也必不输于今夜。继梅兰芳先生的开创之功,梅派新一代众弟子恰似“叶间青子团团”,承前启后,这是将京剧传统推向更广大观众的必要条件,也是对大师在天之灵的告慰。 

  走向地铁站,耳边犹是那一段四平调在回响:“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哇,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尤其是那个柔亮婉转的衬字,余音袅袅,让脚步都轻巧欢愉起来,尽管眼前曼哈顿的夜色无月,只有高楼大厦间不眠的灯火。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