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布克文学奖的国际化新篇章

曼布克文学奖的国际化新篇章

作者:芮小河第382(2014/11/05)期

 
理查德·弗拉纳根



  2014年10月14日,曼布克文学奖揭晓,现年53岁的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拉纳根(Richard Flanagan)凭借其第六部小说《深入北方的曲径》(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一举夺冠。曼布克奖在1968年设立,1969年正式启动之后的这四十多年中,参评资格长期限于英国、英联邦、爱尔兰和津巴布韦作家。由于历史上非英国本土作家获奖数量超过本土作家,英国人普遍认为该奖具有国际性。美国媒体则不认同这一点,一贯称之为“英国文学奖”,并且经常拿来与美国的文学奖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馆奖作对比。本年度曼布克奖向全世界用英文写作的作家开放,此前一直被排除在外的美国作家终于取得了参评资格。布克奖基金会主席乔纳森·泰勒(Jonathan Taylor)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打破国界限制后,曼布克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学奖”,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由于美国作家首次参评,此次评选备受瞩目。为了曼布克奖变身国际文学奖后的第一次亮相,该奖管理委员会在评委人选的权威性、文化影响力甚至评委会成员的性别平衡方面煞费苦心。评审委员会阵容强大,共有六人,比此前常规的五人小组增加了一位评委。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主席A.C.格雷林(A.C.Grayling),伦敦大学哲学教授,他出版过不少大众哲学的书籍,还是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乔纳森·贝特(Jonathan Bate),剑桥大学英语教授,传记作家,小说家,评论家;埃丽卡·瓦格纳(EricaWagner),1996年起担任《泰晤士报》文学编辑多年,并且担任过2002年曼布克奖评委;阿拉斯泰尔·尼文(Alastair Niv⁃en),牛津大学研究员,从事后殖民文学研究,曾担任过1994年评委;萨拉·丘吉维尔(Sarah Churchwell),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Anglia)的美国文学教授,出生在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当过英国橘子奖等文学奖的评委;丹尼尔·格拉泽(Daniel Glaser),神经科学家,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展览馆馆长,经常参与电视与电台节目,推广科普知识。这六位评委的简历显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具有丰富的媒体经验,其中瓦格纳和丘吉维尔是长期居住在英国的美国女性。 

  推动曼布克奖国际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002年成为该奖赞助商的曼集团(Man Group)希望扩大文学奖在美国的影响力,从而提高公司在美国的知名度是一个方面。英语文学奖如都柏林奖、新设立的费里奥奖(The Folio Prize)等向美国作家开放给曼布克奖造成的压力也算一个方面。实际上,最大的推动力来自书业界。曼布克奖由书业界首倡设立,并且由书业界代表和赞助商共同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从英美开始波及欧洲乃至全球出版业的联合与兼并狂潮,以及战后全球人口大流动的影响下,当代英语小说的生产和流通超出了国界。以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Peter Carey)为例,他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长居纽约,作品一直在英、美、澳洲三地出版。他不但两次获得了曼布克奖,还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就美国人口数量来说,其图书销售有巨大潜力。美国市场对英语小说很重要,英国著名的文学出版社费伯-费伯出版社(Faber&Faber)曾经向《金融时报》记者透露,为了避免市场风险,对新小说的出版,公司采取三个保险措施,按照英国精装本、美国精装本以及平装本三种形式推出。不过,根据美国一位文化评论家的观察,美国畅销小说书榜单中,很难看到当代英国小说,“除非该作品被拍成电影或是入围曼布克奖”。美国作家参评之后,曼布克奖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具有报道话题性,在美国的声誉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市场势必也会随之拓展。因此,曼布克奖管理方曾经在2002年放出风声,允许美国作家参评,结果引起英国国内一片反对声,不得不作罢。2013年管理方正式宣布开放大奖,再次引起一些英国人的反对。他们担忧曼布克奖被美国化,失去支持英联邦文学的特色。 

  新规则下,曼布克奖是否能保持水准,英联邦作家是否具有竞争力面对美国作家的挑战?自从评审委员会在2014年7月公布初选名单,共计13部小说中包含5部美国小说,英国公众就开始接连不断地发出疑问。紧接着,9月公布的6部决选小说名单上,三位英国作家、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和两位美国作家进入最后的竞赛。这份名单中英联邦作家占一定的优势,英国公众的疑虑多少得到安抚。 

  进入决选名单的小说整体上表现出广阔的国际视野,场景跨越四大洲。总体来看,参加决选的小说探讨的都是时下人们关注的问题:艺术与生活,人与动物,动物权利,战争暴行,极端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互联网虚拟身份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名单中文坛新秀、印度裔英国作家尼尔·穆克赫吉(NeelMukherjee)的小说《其他人的生活》(The Lives of Others)保留了“英联邦文学的特性”。因为该书主要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没落大家族的第三代青年的故事,涉及印度英语文学的题材。此外,两部美国作家的小说,乔舒亚·弗里斯(Joshua Ferris)的《适时再起》(To Rise Againata Decent Hour)和卡伦·乔伊·福勒(Karen Joy Fowler)的《我们都完全不是自己》(We Are All Completely Beside Ourselves)的场景一个在纽约,另一个在美国中部,他们的人物都来自美国中产阶级,但是这两部小说并不具有通常意义上标志美国小说特性的题材——种族冲突、地方色彩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评委会的谨慎,他们尽量选择普适性题材的优秀作品,同时保留曼布克奖提携英联邦文学的老传统。决选名单整体水准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欢迎。 

  获奖小说《深入北方的曲径》基于二战中澳大利亚战俘被日军强迫做劳工,修建泰-缅死亡铁路(the Thai⁃land-Burma Death Railway)的真实历史事件。作家理查德·弗拉纳根的父亲就是当年幸存的战俘劳工之一。这部小说的创作旷日持久,弗拉纳根历时十二载,五易其稿才终于完成。在创作过程中,他采访了当年战俘营里的日军看守和队长,并且亲自沿着铁路所经丛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小说的主人公是澳大利亚一位军医道瑞格·伊万斯(Dorrigo Evans),1943年,他和其他被俘的同胞被押送去修建这条从泰国到缅甸,后来被称为“死亡之路”的铁路。战俘营条件恶劣,食品药品匮乏,疟疾、霍乱等各种热带疾病丛生,再加上日军士兵残暴相向,许多战俘不幸遇难,伊万斯与日军周旋,竭力保护同胞。作家痛心于这段惨痛历史在战后逐渐被遗忘,觉得自己必须创作这部小说来纪念父辈,来追问人性的恶怎样产生并破坏一切。 

  弗拉纳根在“全球曼布克奖”竞争中胜出,把本年度评审推向最后的高潮,各界对曼布克奖变身后的亮相反应还算平稳。据报道,在最后一次会议推选获奖作品时,评委们激烈辩论三个小时,僵持不下,主席格雷林使用了关键的一票。格雷林事后评价道,弗拉纳根的胜利可以终结有关美国冲击的闲话了。他指出:“美国有一批优秀作家,但是无论初选还是决选名单,美国作家并没有占据优势。”本年度评选的热门作家是尼尔·穆克赫吉和曾经三次入围的苏格兰女作家阿里·史密斯(Ali Smith),但弗拉纳根的作品所具有的闪光点——厚重的历史题材,出色的心理描写,对残酷暴力的艺术探究,使其成为一个各方可以接受的结果;各国媒体普遍认为弗拉纳根担当得起获奖者的声名。 

  对于曼布克奖管理方来说,扩大知名度的战略目标达到了。由于有美国作家入围,美国媒体较之以前对曼布克奖的报道,今年也深入了许多,数量也相应增加。不过,可以预见,国际化的曼布克奖今后仍将面对英联邦作家与美国作家之争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将制造更多的新闻报道话题。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