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坛怪杰斯特林堡
瑞典文坛怪杰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大楼前的花园里,林木扶疏,碧水荡漾,一座白色的男子雕像兀然矗立。雕像高三米余,全身赤裸,显得异常刺眼。走上前一看,原来是瑞典19和20世纪之交的作家斯特林堡。市政厅本是一个极为严肃的场所,而斯特林堡本是瑞典最著名的作家,何以制作和安放这样一尊雕像?我在雕像前逡巡良久,不得其解。
十多年前这一遭逢,至今印象深刻。记得在瑞典长驻经年的友人解释说,雕像是瑞典著名雕塑家卡尔·埃尔德的作品,1923年市政厅启用时竖立。当时,竖立这样一座雕像曾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认为“一不合时宜,二对作家不恭”。但是,瑞典毕竟是个开放与多元的社会,有些人一笑置之,认为无可无不可。更多人则表示赞赏,认为斯特林堡是瑞典“文坛怪杰”,应该“打破常规,用怪一点的方式”纪念他。
斯特林堡究竟如何“怪”又何以称“杰”呢?怀着半是好奇半是探寻的心情,我们来到离市政厅不远的王后大街85号,走进已辟为纪念馆的斯特林堡故居。故居所在地是一座7层高的浅蓝色塔形建筑,一般称“蓝塔”。从1908年7月到1912年5月的近四年时间,斯特林堡居住在五层的一个三室一厅的套房里。据介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斯德哥尔摩度过,先后有25个住处,这里是他最后一个落脚点。作为纪念馆,厅室近年重新装修,但从墙面到地板仍显得有点破旧。令人欣慰的是,纪念馆对他经历和成就的介绍还比较详尽。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年1月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父亲是航运经纪人,母亲出身低微,原为客栈女招待,后被雇用为女管家。她同主人先同居后结婚,生育十多个孩子,斯特林堡排行小三。小三从小喜欢读书,对自然科学、绘画、摄影、音乐最感兴趣。他13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再婚。父亲经常殴打他,继母虐待他。年龄稍长,他被赶出家门,失去继承权。这样一个无爱可言的家庭,使他从小就生成一种扭曲的心理,视父亲和继母为“死敌”。1867年,他考上大学,先学医药学,后改学化学,再改学美学和现代语言。因生活费用不足,他的学习时断时续,其间曾做过家庭教师、小报记者和龙套演员。1872年,他离开学校,先任小学教师和电报员,后任皇家图书馆管理员。多种社会经历,使他体察到民众的苦难和官场的腐败,养成愤世嫉俗的习性。他看上去极为腼腆,“内心却凝聚着满腔怒火”,被视为“一个古怪的年轻人”。
故居纪念馆保存有大量照片,展示他曲折而多彩的人生。早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写剧本,边写边烧,烧后又重写。1871年,他根据北欧神话创作了反映父女之间宗教信仰冲突的剧本《被放逐者》,并得以上演。虽然社会反应冷淡,但国王卡尔十五世却表示赞赏,不仅接见他,还赐予一笔赏金。翌年8月,他又写成后来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的剧本《奥洛夫老师》。这是一个以16世纪瑞典宗教改革为题材的历史剧,长时间没有人愿意排演。他生活无着落,只好不顾死活地为报刊写稿和翻译,得点稿酬度日。他精神落寞,不时混迹于青楼妓馆。生活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得他一度心理近乎变态,甚至痛不欲生。
戏剧创作遭遇的尴尬,迫使他转向小说创作。1879年,他以斯德哥尔摩为背景,创作了《红房间》。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自然主义手法,描绘形形色色的社会图景,对丑恶的现实进行无情地讥讽和鞭挞。不少批评家认为,这部作品是瑞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可是,有的报刊却用尖刻的语言对他进行指责,说他是“疯人写疯文”。他感到在瑞典难以生活,就携妻挈女“自我流亡”到法国。法国思想自由的空气令他非常兴奋。他一边学习法文,一边下乡考察法国农民生活状况。1884年,他在一个月内写出12篇以婚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结集为《结婚集》出版。他自认为这是他“写得最妙的一本书”。可是,书一出版,他就遭到斯德哥尔摩司法当局的起诉,因为其中一篇“亵渎上帝和嘲笑圣礼”。斯特林堡迅即回国应诉,在法庭上严词驳斥对他的指控。最后,法院虽然宣判他无罪,但他感到遭受巨大打击,心中愤愤难平。
创作不顺,家庭生活又起波澜。斯特林堡的芬兰裔妻子西丽·冯·埃森同他结婚,本指望依仗他登上戏剧舞台。可是,她的希望落空,两人关系恶化,争吵不休。1891年3月,共同生活14年、育有三个孩子之后,两人正式离婚。两年后,他在德国同比他年轻22岁的奥地利女记者弗丽达·乌尔结婚。可是,不久他就发现,她是个攀附名流之徒,还暗中怀上了别人的孩子。极度的精神苦闷无法排遣,斯特林堡就转向自然科学研究。原本他就喜欢自然科学,曾在法国研究过植物学。这次,他前往法国,购置坩埚、蒸馏器和化学物品,转向化学试验,并一度沉迷于炼金术。法国报刊对此进行了报道,他备受鼓舞,自命为“诗人化学家”。但这一切努力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一些报刊于是反过来对他大加讥讽,说他是“神经错乱”。他从此变得越来越狂暴,最后同弗丽达离婚。1899年,他回到斯德哥尔摩定居,两年后同小他29岁的挪威女演员哈丽叶特·鲍塞结婚。这时的他,一度精神焕发,一连写出好几个剧本。可是,年龄上的巨大差异,加上他性格古怪,而她放荡不羁,两人很快就分手了。
社会的和情感的这一切经历,给斯特林堡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苦痛,但同时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素材。因此,他的剧本和小说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自传色彩。这构成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从故居纪念馆的展示来看,斯特林堡首先是个剧作家。他创作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剧本《父亲》《朱丽小姐》和《债主》,在瑞典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连演不衰。特别是《朱丽小姐》,描述一位伯爵的女儿朱丽受家中男仆的引诱,展示上等女人的自我毁灭和下等男子的精神胜利,被称为“反叛社会传统的典型之作”。这部作品和同时期的其他几部剧作一样,人物不多、结构严谨、对白流畅、布景简洁,是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功运用。从1898年起,他又创作《前往大马士革》《死魂舞》《一出梦的戏剧》等剧本,改用梦幻形式表现人物的悲愤、伤感和绝望,标志着他的戏剧创作从自然主义向象征主义的转变。他一生创作剧本60多部,在坚持戏剧社会批判功能的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从马克西姆·高尔基到田纳西·威廉姆斯和约翰·奥斯本,许多欧美作家都承认在戏剧创作上受到他的影响。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1936年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甚至称赞他说:“直至今天,他比我们任何人都具现代性,他一直是我们的领军者。”
斯特林堡还被誉为瑞典现代小说创作的开拓者,出版有小说20多部。除《红房间》之外,他的小说代表作是用法文写作的《地狱》和《狂人辩词》。前者是他在法国痴迷炼金术时创作的,没有多少情节,充满主观幻景,成为后来风行欧美的意识流小说之滥觞。后者是他经历几次婚变后创作的,显示出他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是一部备受争议之作。
斯特林堡多才多艺。他还是诗人,出版有3部诗集;他是摄影家,留下大量风光摄影之作;他是画家,留下100多幅画法迥异的绘画作品。他爱好音乐,既能弹钢琴,还能谱曲。他具有惊人的语言天赋,晚年一方面为报刊撰文抨击时政,一方面发奋进行语言研究,出版有《世界语言之根》《母语的历史》等学术性著作,对瑞典语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斯特林堡还曾自学汉语,把汉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撰写有一本小册子《中国文字的起源》。
斯特林堡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1909年起,他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是,他最终未能获选,因为主持评选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思想过于激进”,奖金不能授予“一个骂人的作家”。对此,瑞典民众极为不满,随即发起建立“反诺贝尔奖”,并通过社会募捐筹集到4.5万克朗。1912年1月,在斯特林堡63岁寿辰的时候,由后来成为瑞典首相的社会民主党领袖卡尔·布兰廷代表民众将这笔捐款作为奖金授予他。上万名各界人士高举火把来到“蓝塔”前,呼喊着“人民的斯特林堡”,对他表示祝贺与支持。
四个多月后的5月14日,他因病在寓所逝世。他留下的遗言是,不要把他埋葬在“名利场上的富人中间”,不要为他举行任何形式的葬礼。人们满足了他的第一个遗愿,把他安葬在一个普通的公共墓地。但是,他们实在无法执行他的第二个遗愿。下葬那天,有6万多名工人、学生、知识界人士和其他市民自动聚集在“蓝塔”下,向他鞠躬致哀,并将他的灵柩一直护送到墓地。
参观完故居博物馆,我心潮起伏,五味杂陈。走出“蓝塔”,心绪才稍微平复。可是,没走多远,街心花园中的一尊雕像又引起我的好奇。走上前一看,又是全裸,又是斯特林堡,又是出自卡尔·埃尔德之手。其实,裸体雕像在欧洲大城市的街头并不鲜见,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为纪念像斯特林堡这样大名鼎鼎的作家而制作,确实尚未见过。埃尔德是斯特林堡晚年的朋友,对他极为尊崇,也极为了解。他制作这样两尊雕像,并安放在街头最惹人注目之处,想来决非随意而为。那么,他的考虑究竟为何?一路走一路想,实在捉摸不透。后来听人说,这是表现斯特林堡一生艰辛,生活有时一贫如洗;又有人说,这是展示斯特林堡简朴清纯,胸怀坦荡;还有人说,这是在表明斯特林堡是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誓不与社会同流合污。这些说法当然都是揣测,是否接近或符合雕塑家的本意,实在难以言说。正因难以言说,反倒使得斯特林堡这位瑞典“文坛怪杰”,从人生到创作,显得更加诡异,更加耐人琢磨。这也许正是雕塑家操起雕刀时的初衷。你说呢?
本版主要内容
- 瑞典文坛怪杰斯特林堡高秋福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