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蒙特菲奥里:耶路撒冷城的建设者

摩西•蒙特菲奥里:耶路撒冷城的建设者

作者:闫胜男第418(2016/09/07)期

 
摩西·蒙特菲奥里画像 
 
蒙特菲奥里在耶路撒冷修造的风车 
 
19世纪下半叶耶路撒冷各宗教人口数量 
 
19世纪初耶路撒冷城内区域分布



  1860年,英国塞法迪犹太人摩西·蒙特菲奥里(MosesMonte⁃fiore)在耶路撒冷城外设立第一个犹太人定居点Mishkenot Sha’ananim(希伯来语中“欢乐寓所”的意思),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建设由此开始。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城外的犹太居民区建设高涨,六十多个犹太社区建立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居住在城外新建房屋中的犹太人共有25000人。正是在MishkenotSha’ananim的带动下,城外才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住房建筑,搬离城内的犹太人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基于摩西·蒙特菲奥里建造的MishkenotSha’anim来考察19世纪耶路撒冷犹太区空间布局和人口数量的改变。 

一、19世纪耶路撒冷城的空间布局 

  早在罗马统治时期,耶路撒冷就按照两条东西、南北走向的主街道形成了四块城区的模式。到了19世纪初,耶路撒冷城已经明显地被分割成四大居民区:穆斯林区,犹太人区,基督徒区,亚美尼亚人区。 

  最初,“harat”(neighborhood)邻里一词常用来指代这些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基础而存在的社会单位。后来,一些学者把欧洲城市的“社区”概念引进到耶路撒冷,由此形成了三大社区的空间结构。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汇集,由家庭和邻里构成的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社区的组织制度中总要包括除了家庭之外的另一些机构:教会、学校、社区政厅等,根据社区所拥有的组织机构的数目和种类——文化的、政治的、职业的——对诸社区加以分类。显而易见,耶路撒冷城内各个社区是宗教性质的,穆斯林区的圆顶清真寺,犹太区的西墙,基督徒区的圣墓大教堂都是各自宗教的标志性建筑,社区的居民都聚集在尽可能靠近这些宗教建筑的地方,只有犹太区是个例外。犹太人被禁止靠近穆斯林的圣殿,所以他们也不能在圣殿附近的西墙定居。并且早先犹太人大多聚居在三个犹太教堂附近,这就导致了犹太区的居民并未出现在其宗教中心的附近。 

  到19世纪40年代,穆罕穆德·阿里统治耶路撒冷时期,内外政策的改变给犹太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834年,阿里颁布敕令准许塞法迪犹太人重建BenZa⁃kkai犹太教堂。两年后,阿什肯纳兹也被允许建立一所新的犹太教堂。于是,犹太拉比、学生,甚至是一些犹太老人都开始参与到犹太会堂的建设中。同时,伴随着国外势力的不断渗透,犹太区也出现了许多欧洲人建立起来的建筑物。国力蒸蒸日上的英国和德国积极派遣新教徒来耶路撒冷传教,通过保护犹太人和使犹太人改宗来提升自己在中东的权力;法国和俄国则是利用天主教和东正教达到其政治目的。在英德福音传道热情的高涨之下,基督徒和犹太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设耶路撒冷的活动。一些医院、孤儿院、养老院和现代化的医院相继出现在犹太老城区内。而当地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处于发展停滞状态,社区面积也遭到了其他两个宗教的侵蚀。尽管犹太区和基督徒区的面积有所扩大,社区内部的建筑有所增加,但是大体上耶路撒冷城内三大宗教社区的分布模式仍然维持不变。 

  到50年代中期,城内建设开始逐步向城外转移,耶路撒冷城的空间面积得到拓展。率先进行城外建设的是英国和德国的新教徒。他们凭借着丰厚的财力和国家的支持,在耶路撒冷老城外建设了一些医疗和教育等福利保障性机构,在加深对当地文化渗透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耶路撒冷的控制力。很快,不甘落后的犹太人也开始了耶路撒冷新城区的建设,第一个老城外的犹太人建筑就是摩西·蒙特菲奥里在犹大·图罗的资助下建造的MishkenotSha’ananim。 

二、摩西·蒙特菲奥里 

  摩西·蒙特菲奥里1784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犹太商人家庭中,后来定居到英国伦敦。幼时的蒙特菲奥里在其叔叔的指导下,学会了希伯来语,并且掌握了一些犹太教神学思想,同时也对犹太人的历史了然于心。成年后的他开始参与商业活动,成为了当时伦敦的十二位犹太代理人之一。1812年,蒙特菲奥里和朱迪斯·科恩(JudithCohen)结婚,后者成为他一生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最亲密的支持者。作为虔诚的犹太教徒,蒙特菲奥里严格遵守犹太教规,从不在安息日内骑乘马车。1818年11月14日,他为了不打破安息日的规定,步行五个小时去探望病重的岳母,却未能见上最后一面。1827年,蒙特菲奥里第一次来到耶路撒冷,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1827年10月24日),我迎来了新生。我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改善贫困犹太人的处境。每周一,周三,周六我都会尽我所能参加犹太教堂的宗教活动。”之后,他又分别在1838、1849、1855、1857、1866和1875年来到耶路撒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55和1857年这两次圣地之行。 

  1855年,摩西·蒙特菲奥里携其妻子第四次来到耶路撒冷,与他们同行的还有美国奥尔良大亨犹大·图罗的遗嘱执行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实地考察耶路撒冷,找到如何充分使用犹大·图罗所留资金的良策。考虑到当时耶路撒冷城内各种流行病的肆虐,蒙特菲奥里决定建立一所医院,帮助救治患病的犹太人。由于城内卫生条件较差,没有合适的土地,蒙特菲奥里便从他的朋友阿加(AhmedDuzhdarAga)手中买到老城外锡安门和雅法门之间的一块地。回到伦敦之后,他又派一名英国专业技术工人前去耶路撒冷修造风车,并给他配备了相应的工具。这座风车至今仍矗立在锡安山对面,已经成为耶路撒冷的地标性建筑。时隔两年后,蒙特菲奥里又一次来到耶路撒冷,看到罗斯柴尔德家族建造的医院之后,他放弃了当初的设想,转而修建了许多救济院。英国建筑师史密斯(W.R.Smith)在蒙特菲奥里的资助下,开始修建救济院。1860年,老城外出现了一排维多利亚式的小屋,建造房屋所用的石头是从伯利恒的阿拉伯基督徒那里开采得来,屋顶的红色瓦片是来自法国马赛,装饰房屋的拱形和格子则是从蒙特菲奥里的家乡拉姆斯盖特运过来的。直到今天,屋内柱子上刻着的“G.S.Culver,East Kent Metalworks, RamsgateEngland”(内容可能是蒙特菲奥里家乡英国拉姆斯盖特一家建筑公司的名称)字样仍然清晰可见。摩西·蒙特菲奥里带着对耶路撒冷犹太人的美好希冀,给这些救济院起名为:MishkenotSha’anan⁃im,来源于《以赛亚书》32:18中“我的百姓必住在平安的居所、安稳的住处、平静的安歇所”。这些救济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蒙特菲奥里的小屋”。MishkenotSha’ananim共有十六座房屋,屋内有两个房间和一个厨房,屋外是一片供开垦的田地,同时,蒙特菲奥里还修建了两座塞法迪和阿什肯纳兹犹太教堂。为了方便人们日常生活,救济院内还有一口水井以及英国式的小型手动抽水机,这和那座风车一样都是当时耶路撒冷最先进的设备。 

  “欢乐寓所”最初建立之时并非如蒙特菲奥里预想那般令人满意。在19世纪40年代之前,阿拉伯强盗和贝都因人时常劫掠钱财。蒙特菲奥里也在日记中提到了耶路撒冷猖獗的强盗:“洛伊(LouisLoewe,蒙特菲奥里夫妇的挚友)为了保护我和朱迪丝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携支手枪整夜在我们帐篷外巡逻。”在城墙和城门提供的保卫作用之下,城内的犹太人遭强盗劫掠的威胁较小。一旦搬出城外,毫无防御设施的犹太人必然会成为强盗的目标人群。基于此,那些搬入救济院的居民常常连夜潜回城内过夜。直到1866年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善。那年耶路撒冷城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霍乱,很多犹太人丧生。由于MishkenotSha’ananim配备有干净卫生的蓄水箱,居住在城外的犹太人毫发无损。同时,老城内犹太区拥挤恶劣的居住环境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开始定居城外。 

三、耶路撒冷城市空间布局和人口的变化 

  MishkenotSha’ananim是老城外犹太人建立的第一个定居点。尽管这要比基督教徒的新城建设起步略晚。但Mishkenot Sha’ananim本身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对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国外富裕的犹太人也开始效仿蒙特菲奥里在城外购置土地,建立房屋。1860年,俄国犹太人大卫·耶林(DavidYellin)在耶路撒冷城外西侧五英里地方,买下一块土地,用于犹太人定居。在MishkenotSha’ananim建立后的十年间,老城外新增加了九个犹太人定居点。 

  1875年8月,摩西·蒙特菲奥里最后一次来到耶路撒冷,当时已九十多岁高龄的他由于身体抱恙,无法亲自前去城外视察MishkenotSha’ananim,于是派他的好友洛伊代替他完成。洛伊拜访了每户人家,他发现大部分房屋都是干干净净的,当地的犹太人也有着良好的健康状况。他还详细检查了山坡上的那座风车,发现磨坊的磨石已磨损,但并不影响使用。MishkenotSha’ananim的两座犹太教堂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此外,洛伊还记录了每户人家的姓名和人口数量,共有65名犹太人在此定居。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在房屋前搭建凉棚,公共浴室的钥匙应由指定的一名居民保管等,蒙特菲奥里一一采纳了,并允诺会竭力改进,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城外日益增多的犹太人口和完善的机构设施也令蒙特菲奥里十分满意。“耶路撒冷注定是犹太帝国的中心”这一预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随着犹太人不断地搬离老城区,耶路撒冷新城的雏形初见端倪。基督教的城外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南、西北和北部,大多都位于交通道路附近,便于返回老城内;穆斯林则主要在东北方向拓展其新的社区,这样临近老城内的穆斯林区。最初,城外新建的房屋一般都位于老城区附近,这种选址方式是出于宗教因素考虑的。定居城外的居民可以就近返回老城区进行朝圣活动,此外还可以保障人身安全。蒙特菲奥里小屋院即是如此。1874年,一名正统犹太人在西北处的一条小路附近建立了MeaShearim,这个离老城区较远的定居点还建造了自己的犹太教堂,搬离老城的正统犹太人都要尽可能地靠近MeaShearim。很快,MeaShearim就成为了犹太新城的正统犹太人社区。其他城外犹太定居点散布在雅法路和一些欧洲人建造的公共设施附近。到了90年代,这些犹太人房屋已经由点连成片,组成了新的犹太社区,并且这一社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空间布局的改变也带来了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在整个19世纪,耶路撒冷一直是各种瘟疫疾病的重灾区,城内环绕街道的污水管直接暴露在外,猫、狗、骆驼的死尸更是随处可见。犹太区更是整个耶路撒冷最拥挤、最脏臭的地方,曾到访过耶路撒冷的法国领事G.Laffon形容犹太区“到处充斥着肮脏和感染源(unamasdesaleteetd’infection)”。到了六七十年代,随着穆斯林屠宰场被移出犹太区,以及医院的出现,卫生医疗条件大大改善。蒙特菲奥里在城外建造救济院,鼓励犹太人离开老城,试图缓解犹太区的拥挤状况。这些都有助于耶路撒冷城市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犹太人口的增长。到70年代,城内的犹太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犹太人逐渐成为耶路撒冷的主体。但是,图表统计的数字并不包括城外的犹太人,所以整个耶路撒冷的真实犹太人口肯定还要比这些数据多。 

四、结语 

  英国犹太人摩西·蒙特菲奥里在老城外建造MishkenotSha’ananim的创举,为耶路撒冷新城犹太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蒙特菲奥里为代表的欧洲犹太人的努力下,一系列新的犹太定居点相继出现在城外,逐渐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犹太区。这一时期的犹太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最终犹太人成为耶路撒冷的主体人群。尽管从总的空间布局来看,蒙特菲奥里的小屋远离城外的主要犹太社区,但是它在耶路撒冷新城建设的重要地位是无法动摇的。这一列列维多利亚式的小屋象征着犹太人迈出城门的第一步,城外犹太人建设的时代也由此开启。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