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鸽子》飞遍全球

150年,《鸽子》飞遍全球

作者:金海民第434(2017/06/07)期

 
《鸽子》作者伊拉迪安 
 
马克西米利安夫妇



  一个半世纪,歌曲《鸽子》传遍全球。当今,世界上还有哪种主要语言没有《鸽子》歌词的译文?从19世纪后期最初的被称为“音乐盒”的留声机一直到现今常用的数字音频格式MP3、MP4,留下了多少《鸽子》的歌声?从钢琴、大提琴、萨克斯管、口琴,到俄罗斯的三角琴、匈牙利的扬琴、德国的齐特琴、夏威夷吉他,再到中国的高胡、琵琶、古筝,中西乐器又有多少奏响了《鸽子》的旋律?无论是在米兰、纽约、柏林、北京辉煌的音乐大厅,或者学校、公司、工厂的新年联欢会上,不管歌声出自世界级的歌唱家,还是名声震天的流行歌星,抑或平时坐在邻桌的同事,均会受到由衷的欢迎。一百多年来,发生了多少与《鸽子》相联系的或狂热浪漫、或缠绵悱恻、悲伤哀怨的故事? 

  在音乐领域,以至整个艺术领域,世界名曲《鸽子》传播的历史,无论就其在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持续的时间而言,都颇为罕见,是一个值得关注、研究的文化现象。 

  世界上有多少著名的歌唱家为这首原来只有39拍的短歌所吸引,在其精心打造的音乐会、巡回演出中引吭高歌?从19世纪60年代最先在剧场舞台唱响《鸽子》的墨西哥女歌唱家贡恰·孟德丝,到近年红遍德国、全欧的来自西伯利亚的80后歌手海伦·费舍尔,在这中间又有多少音乐界响当当的名字加入到唱、奏、组织演出《鸽子》的行列?他们中有比帕瓦罗蒂资格更老的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贝尼亚诺·吉里,有帕瓦罗蒂、多明戈,有西班牙“情歌王子”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有中国女歌唱家刘淑芳、张暴默、郭淑琴,有俄罗斯的普加乔娃,还有美国的马丁·罗宾逊、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康尼·弗朗西斯、琼·兹。 

  在林林总总的中西乐器中,有哪一种没有曾经由名家奏响过《鸽子》的旋律?常常被编入电子琴、手风琴、口琴练习入门教材的《鸽子》,也被收入大师级出神入化经典演奏的唱片——美国著名口琴演奏家拉里·艾德勒(1914—2001)就曾推出过口琴曲《鸽子》的唱片。说到钢琴,弹过《鸽子》的名家太多,在这里我就只举美国爵士风女钢琴家卡拉·布莱一个名字作为代表。提起用大提琴演奏《鸽子》,人们就会想到挪威大提琴家艾吉·瓦班。而用萨克斯管如诉如泣地奏出《鸽子》的,当首推查理·帕克!至于因《鸽子》的艺术特点,而为其留下了极大驰骋天地的吉他——拨响琴弦的既有像安捷·罗斯那样的法国名家,弗拉门戈吉他大师帕克·德露西亚,又有夏威夷的民间吉他手。上海民族乐团合奏《鸽子》,则把几乎所有的民族乐器都囊括了进来! 

  约在19世纪60年代初,最先从古巴传唱的歌曲《鸽子》,先传到近邻的墨西哥,由墨西哥传到美国,再由美国传到夏威夷;由古巴、墨西哥传到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同时,也是从这两个国家传到了欧洲。在欧洲国家中,除西班牙外,奥地利是《鸽子》最先传入的国家。鉴于西班牙与古巴紧密的历史关系,更加上《鸽子》的作者塞巴斯蒂安·伊拉迪安是西班牙人,《鸽子》能早一些在西班牙传唱是自然而然的。而为何奥地利紧随其后,这就要花费些笔墨讲讲。简言之,这是与奥地利历史上的一个人物费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冯·哈布斯堡大公(1832—1867,后称马克西米利安)紧相联系的。《鸽子》从西班牙、奥地利传遍了整个欧洲。再由欧洲传播到亚洲、非洲——这样,在全世界就都听到、唱起了《鸽子》! 

《鸽子》的作者伊拉迪安 

  与传唱150年、名闻世界的金曲比起来,《鸽子》作者塞巴斯蒂安·伊拉迪安的名字则少为人知。伊拉迪安1809年生于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小镇。他以音乐为职业,为了生活到过西欧的许多地方。最初,在故乡的萨尔瓦铁拉的天主教堂当管风琴师,后到马德里音乐学院任声乐教师,其间参加西班牙的一种音乐与对话混合的被称为“萨苏埃拉”的传统歌剧的演出,最后,他来到巴黎继续以教唱歌为业。在巴黎,伊拉迪安曾给拿破仑三世的欧仁妮皇后(也是西班牙人)讲授过声乐课。在法国期间,大概在1850至1860年代间的某一时段,他曾随当时著名的女歌唱家玛里耶塔·阿尔博尼或初出茅庐的阿德利娜·帕蒂到南北美洲巡回演出,曾在古巴逗留。就在古巴逗留期间,伊拉迪安创作了世人日后久唱不衰的《鸽子》。有人说这首歌创作于1857年左右。从美洲归来,又在法国待了几年,伊拉迪安在1865年从法国回到巴斯克首府维多利亚,同年,他默默无闻地在贫病中去世。 

  伊拉迪安一生的音乐创作颇丰,但为众人所知晓、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首歌曲,一首就是《鸽子》——在他活着的时候还未被人发现、赏识;另一首《阿雷格利托——哈瓦那之歌》,则在他去世后十年——1875年被法国作曲家比才拿来用在歌剧《卡门》的第一幕中,以出彩的女高音歌曲《哈巴涅拉》火爆呈现!这样,人们本该对伊拉迪安的喝彩,转换成了对比才的持续掌声! 

  在比才创作《卡门》时,担任首唱的是法国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塞莱斯蒂安·加利-玛丽。她对比才原来创作、放在歌剧这个位置的一首八分之六拍的歌曲颇为不满——比才一连改了12次都没有获得女歌唱家的认可。已显得不耐烦的时年36岁的加利-玛丽要求在这里配上一首有浓郁“吉卜赛风格”(当时指西班牙风格)的歌曲。为了获得灵感,比才向巴黎音乐院图书馆紧急求救,他写了一张纸条寻求该馆所有西班牙歌曲资料的清单,看到了伊拉迪安的《阿雷格利托——哈瓦那之歌》,比才如获至宝,把它放在该处,方使女歌唱家满意地引吭高歌。比才也如释重负地过了关。然而,比才未作任何说明,把他人的作品拿来就用。按比才的说法,他是把伊拉迪安的创作当成了民歌。然而当时巴黎的一些圈内人知晓内情,在歌剧《卡门》开演后对此窃窃私语。 

  伊拉迪安1863年创作《阿雷格利托——哈瓦那之歌》,两年后去世;1875年比才将这首歌用在歌剧《卡门》之中,首演后几个月就因病离开人世。对这一著作权公案,今《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解释“哈巴涅拉”的条目中,举出了比才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的例子,还专门言明它是“由伊拉迪尔的一首流行歌曲改编的”。 

  这自然比完全不理这个事实的音乐史著作进了一步。不过还可以稍稍深挖一下:当时已颇有名气的比才如此处理名不见经传的音乐艺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是个案还是并不鲜见的文化现象?幸运的是,伊拉迪安以后因《鸽子》而出了大名,有人研究《鸽子》、研究作曲家伊拉迪安,进而他的另一首名曲也进入研究者视野;倘若伊拉迪安以后还像他去世时那样默默无闻,还会有人去理歌剧《卡门》中《哈巴涅拉》这个茬吗?即使到现在,普遍的状况不依然是在演唱、播放《哈巴涅拉》时,作曲者只报比才,而绝少提伊拉迪安吗?! 

  在西方语言中,Habanera(哈巴涅拉)来自西班牙语,原意为“哈瓦那舞曲”。从构词法讲,是在地名“哈瓦那”(LaHavana)后加“舞曲”一词构成新的复合词。哈巴涅拉是19世纪中期开始在古巴流行的一种社交舞,其舞曲采用一种缓慢的、带附点的二拍子节奏,它最初起源于非洲。西班牙殖民者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曾向古巴运进上百万的非洲黑奴,由此也带来了黑人音乐。伊拉迪安在哈瓦那时,这种“哈瓦那舞曲”方兴未艾,作为来自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音乐艺人,对这种音乐自然非常敏感,且欣喜异常,他花很多时间搜集、研究这类音乐作品和素材。他对克里奥尔人(在殖民地出生的西班牙后裔)的音乐也很感兴趣。伊拉迪安是最早在这种古巴音乐的故乡进行音乐采风、并获得第一手素材的欧洲作曲家。他个人在古巴又与一位墨西哥姑娘有了一场轰轰烈烈、魂牵魄依的恋爱——而告别的一天总会来到……这所有因素的一齐迸发催生了《鸽子》这首传世之作——《鸽子》起飞了! 

  《鸽子》与《阿雷格利托——哈瓦那之歌》是伊拉迪安的呕心沥血之作,它们血脉相连——使它们紧紧相连的是“哈巴涅拉节奏”,亦即以后的探戈节奏。 

  《鸽子》与马克西米利安大公 

  大家都熟悉的奥地利历史上的“茜茜公主”——她的夫君是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他有三个亲弟弟,马克西米利安是大弟。马克西米利安被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拉进被称为“墨西哥远征”的历史事件之中。法国为侵占墨西哥发动战争,1863年法军攻占墨西哥城,次年就扶植这个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当上了墨西哥皇帝,这个在位仅三年的短命皇帝史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拿破仑三世之所以竭力拉马克西米利安当皇帝,不过是想找一个易受控制的傀儡和一个入侵的“堂皇理由”——哈布斯堡家族的一支以前当西班牙国王时,墨西哥本就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如今,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贵胄子弟当上墨西哥皇帝而开战,就“师出有名”了。 

  恰巧马克西米利安在1857年失去意大利地区的地盘后,没有担当什么实职,靠旅游打发时间,他的皇帝大哥又处处排挤他,现在天上掉下个皇冠这样的大馅饼,马克西米利安夫妇在既不了解墨西哥的情况,自己又没有任何实力的情况下,就满怀期待在1863年3月底从的里雅斯特港坐奥地利海军军舰诺瓦拉号前往墨西哥。1867年年底,同一艘诺瓦拉号又把马克西米利安送回他在的港的府邸,不过这次送回的是他的尸体!奥地利海军官兵在从码头抬棺到他的府邸时,军中乐队奏起了他生平喜爱的伊拉迪安《鸽子》的旋律。不过奥地利海军演奏《鸽子》的场景就到此为止。此后,为表示对曾担任海军总司令的马克西米利安大公的尊敬,为避讳,海军当局决定此后奥地利海军一律禁止在公开场合奏、演唱《鸽子》。 

  马克西米利安在墨西哥如何与歌曲《鸽子》结缘?1863年马克西米利安夫妇到墨西哥时,正是《鸽子》在墨西哥渐渐传播的时刻。他们首次听到《鸽子》是在他们居住的位于墨西哥城西郊的查普尔特佩克城堡。墨西哥著名女歌唱家贡恰·孟德丝曾在那里演唱。以后,皇帝、皇后多次请女歌唱家到宫中演出,唱《鸽子》。皇帝爱听、爱唱、爱奏《鸽子》,凡举行庆典、欢宴他都毫无例外地会让宫廷乐队演奏《鸽子》——他成了《鸽子》狂热的粉丝。尽管时局对皇帝来说愈来愈险恶,他们夫妇却依然在墨西哥硬撑。在美国威逼下,1867年法军撤兵,马克西米利安却一意孤行拒绝退位,拒绝撤回欧洲。他的夏洛特皇后则回欧洲劳而无功地四处求援。最后,马克西米利安被墨西哥总统胡亚雷斯的军队俘获,经战时法庭审判,于1867年6月19日被处决。 

  马克西米利安有多迷恋《鸽子》这首歌曲?这在1939年由美国德裔导演威廉·迪特尔勒拍摄的历史故事片《胡亚雷斯》中有所反映。在该片中,马克西米利安在临死前要求有人给他演奏《鸽子》——他是听了《鸽子》之后离开人世的……如果说,这是出现在故事片中的一个情节的话;那么,前面提到的奥地利海军最后一次为他们的大公奏响他心爱的《鸽子》,却是历史的真实。 

  在墨西哥,夏洛特皇后与她的夫君一样也喜欢上了《鸽子》这首歌。这里不妨说几句有关夏洛特的题外话。茜茜公主是夏洛特的长嫂,但夏洛特对她颇不服气,妯娌之间长期不和。论出身,夏洛特原来的地位要高得多:她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的女儿,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是她的外公,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是她的表姐……然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在回欧洲求援失败后,又患上了精神病,被她当上比利时国王的兄长,安排住在比利时各地的宫殿。她于1927年逝世,至死都不知马克西米利安惨死的实情。在漫长的岁月里,她的一项日常功课就是给“她的马克西米利安”写信,回忆在维也纳、米兰、的里雅斯特和唱着《鸽子》在墨西哥城的日子…… 

  历史记住了,在《鸽子》的歌迷中,还有这样一位墨西哥皇帝——哈布斯堡皇朝倒霉的大公! 

象征爱情的鸽子 

  在中国,演唱《鸽子》大致依据的是影响极大的《外国名歌200首》所刊载的版本:“当我离开可爱的故乡哈瓦那,你想不到我是多么悲伤;天上飘着明亮金色的彩霞,亲爱的姑娘靠在我身旁。亲爱的,我愿随你一同去远航,像一只鸽子在海上自由地飞翔,跟你的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你爱着我呀,像一只小鸽子一样。亲爱的小鸽子呀!请你来到我身旁,我们飞过蓝色的海洋,走向远方……” 

  据罗传开编著的《外国名曲欣赏词典》,伊拉迪安最初的歌词是这样的:“我即将到远方,让鸽子把我的话带给你。鸽子带去的是我的心,请接受我带来的信息,可是我只听见船夫的歌声,回音却石沉大海……”在原创中,鸽子是爱情信息的传递者;而在广泛传唱的版本中,鸽子却成了恋爱双方拟人化的爱称。 

  鸽子的形象也最好不过地担当起人类男女爱情的象征。请看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的议论:“所有鸽子,无论家鸽还是野鸽,都有共同的优点:喜爱群体,依恋同伴,性格温和,对爱情忠贞不渝……它们就像不熄的火,情趣始终如一,从不沮丧,不厌烦,不吵架。所有艰苦的事情平均分摊,雄鸽甚至还愿意承担母亲的职责,与雌鸽轮流孵化养育子女,以此来减轻妻子的负担,从而在夫妻之间建立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正是维系双方长久幸福的基础,若人类能够模仿,鸽子堪为人类之楷模。” 

  王世襄长年养鸽、观鸽,为我们描述了鸽子在浴后、晾干羽毛后这样温馨的场景:“有的回到窝中呜呜鸣叫,呼唤伴侣归巢。有的双双飞到房上,公的回旋欢叫,炫耀它雄壮轩昂的姿态,母的则频频点头,报以温柔,两吻相衔,双颈缩而又伸。交尾后,公的飞起,翅拍有声,即北京所谓的‘叫膀儿’。母的随之腾空,绕屋几匝后,又落到房上。这也算是‘夫唱妇随’吧。” 

  当年,伊拉迪安创作的哈巴涅拉音乐风格的爱情歌曲《鸽子》,经过一百多年在音乐上的传唱、翻唱、改编;在歌词方面的修改、重新创作,真正呈现出五光十色、斑驳绚烂的场景。 

  从音乐角度讲,既有按各国不同民歌风格来唱的,又有古典派的严谨唱法,有流行歌曲的唱法,有摇滚乐、爵士乐、雷鬼音乐和德国酸菜摇滚…… 

  在歌词方面,根据不同需要、不同场合“旧瓶装新酒”,配上了新的歌词,就成了海员歌曲(德国)、社会政治歌曲(墨西哥)、婚礼歌曲(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葬礼歌曲(罗马尼亚部分地区)…… 

  伊拉迪安的西班牙巴斯克故乡,并没有忘记他们的音乐家儿子。在巴斯克首府维多利亚,有一条街以他的名字命名。正点时,钟楼会敲出动听的《鸽子》的旋律。在他出生和逝世地的居所均有铭牌标明,还会不时听到用巴斯克语言唱出的《鸽子》的歌声。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