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两句名言

文学实验精神的复兴——三位当代爱尔兰小说家新作简介

作者:芮小河第443(2017/11/01)期

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贝克特等奠定了爱尔兰文学“实验性、喜剧、抽象思考和谐结合”的传统特征。近年来,一些爱尔兰作家们发扬这一文学传统,在题材、形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其作品获得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代表了文学实验精神的复兴。 

  2012年,伦敦大学与《新政治家》杂志联合设立了“金匠奖”,面向英国和爱尔兰作家,旨在奖励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实验性小说。2016年,该奖颁发给了迈克·麦科马克(MikeMcCormack,1965-)的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太阳的骨头》(SolarBones)。这部小说也是2017年度曼布克奖入围作品中的大热门。小说故事发生在当代爱尔兰某个万灵节当天的几个小时内,据信一年之中死者亡灵惟有在这天会重返尘世。叙事者、主人公马卡斯·康威(MarcusCon⁃way)是爱尔兰西部一个小城政府中负责城市建设的工程师,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子女,均已成年。儿子远在澳大利亚工作,女儿是前卫艺术家。万灵节这天,马卡斯在厨房静候家人回家时陷入了沉思,他回忆了个人家庭中的重大事件:父母去世,与妻子相遇组建家庭,养育一双儿女等。此外,他还反思了近期一些活动:通过Skype与儿子联系;参加女儿颇有争议的个人艺术展;在工作中承受着来自腐败的上司与地产商的压力等。不过,直到小说的最后几页,作家才揭示,马卡斯实际上业已离世,是其鬼魂返回了家中。作家通过作品探讨了政治、公民义务、艺术、家庭、婚姻、环境、健康等广泛话题。 

  麦科马克在乔伊斯的基础上,把语言实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有意违反了句法规则,全书没有使用句号断句,而是依靠简短的段落及错行来断句,全书仅仅用了一个句号。这是因为作家认为表现鬼魂主人公的意识流不需要用句号。不过,麦科马克的实验与乔伊斯的文字游戏有一定区别。《太阳的骨头》断句明显、语言流畅,并不像乔伊斯作品的句子那么长且晦涩难懂。而且麦科马克虽在形式上进行了实验,但其讲述的故事并未脱离爱尔兰的社会现实。比如官僚机构的管理问题,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是由于政府对水污染危害公共健康一事处置不力,导致了数百人包括主人公的妻子等住院治疗,再比如公共设施建设问题和选举问题等。麦科马克在爱尔兰文化界赢得了相当的口碑,但因他属于小众作家,一些主流出版社不愿出版其作品,他一直还鲜为人知。 

  在文学实验方面,爱尔兰女作家也表现突出。艾米尔·麦克布赖德(EimearMcBride,1976-)2016年发表了其第二部作品《小波希米亚人》(TheLesserBohemians),成功入围了当年的“金匠奖”。2014年,她曾凭借处女作《女孩是半成品》(AGirlIsaHalfformedThing)赢得了英国百利女性文学奖而一鸣惊人。《小波希米亚人》从十八岁的爱尔兰姑娘艾丽的视角描写了她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伦敦学习表演的经历。艾丽在摆脱了传统爱尔兰天主教社会清规戒律的约束后,决定尽情享受她的自由。她在学习表演、排演之余,流连于酒肆寻欢作乐,喝得酩酊大醉。一次酒吧艳遇中,她邂逅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已婚男演员斯蒂芬,二人原本将与异性交往当作游戏,结果却陷入了热恋中。斯蒂芬虽小有名气,但也经历过和艾丽一样难以言说的童年创伤,成年后其心理阴影仍然存在。二人同病相怜,斯蒂芬告诉情人其不堪回首的个人家庭生活,这些通过情人兼叙事者又转述给了读者。麦克布赖德本人曾于上世纪90年代从爱尔兰来到伦敦学习表演,后来放弃了表演,她的丈夫是一名导演,因此她对伦敦的演艺行业并不陌生,塑造起演艺界人物来得心应手。 

  麦克布赖德明确表示自己深受乔伊斯的影响,在作品中她大量运用了意识流来展现年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也进行了实验。她挑战了英语句法规则,通篇运用了片段句的表现形式来探索人物的纷杂思绪。就艺术家在寻求自由中成长这一主题而言,这部小说颇像当代版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所不同的是主人公是一位女性。 

  除了向现代主义致敬的麦科马克和麦克布赖德,爱尔兰青年作家莉萨·麦金纳尼(LisaMcInerney,1981)独树一帜,以其大胆的题材和独特的风格展现文学实验精神。她的《辉煌的异端》(TheGloriousHeresies)赢得了一致赞誉,获得了2016年度百利女性文学奖。麦金纳尼经过了长期准备才在文坛上崭露头角。鉴于新作家很难得到出版社的接纳,她从2006年开始有计划地推送了名为“爱尔兰底层”的博客,希望以此作为文坛敲门砖,结果这个博客受到了大众的关注,麦金纳尼通过媒体找到了出版商。 

  《辉煌的异端》描写了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科克市的黑社会犯罪现象,探讨了犯罪、赎罪与耻辱的主题。小说的黑社会、私生子话题在爱尔兰文学中并不常见。小说一开始,生活在伦敦贫民区的莫琳(Maureen)在离乡四十多年后被儿子吉米带着重返故乡,她发现吉米已成了当地的黑社会老大。一次她失手将闯上门来的瘾君子罗比杀死,她让儿子帮忙处理现场,吉米则将任务交给了手下一个喽啰——酒鬼托尼。托尼十五岁的儿子莱恩受父亲所累,也被黑社会吸纳为成员,成了少年毒品犯。他很害怕性格暴虐的父亲,帮父亲担了不少罪责。后来卷入这桩杀人案后续事件的人越来越多,包括与托尼为敌、急欲报复他的女邻居及其曾雇佣的妓女乔治娅。乔治娅是死者的女友,在他失踪后一直四处寻找他。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实是少年莱恩,他虽出身于社会底层,但却对人友好,很有智商,还学会了弹钢琴。他情窦初开,追求一个圈外的女孩。这样的年轻人受家庭所累成为了黑社会分子,让读者感到同情和惋惜。 

  麦金纳尼在谈及个人创作意图时表示,她对文学作品中工人阶级的粗俗、愚蠢形象感到不满。麦金纳尼曾调阅了大量科克市当地的法官报告,发现犯罪者中有着“数量众多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其童年时遭遇的家暴和性侵经历令人心碎”。小说人物莫琳的不幸遭遇来源于作家母亲的经历。莫琳年轻时生下了私生子吉米,不为社会所容,被迫把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养育,并前往伦敦以洗刷未婚生子给家庭带来的耻辱。麦金纳尼也是一个私生女,由其外公外婆养育长大,她的母亲在生下她后就被迫远走他乡。麦金纳尼的小说人物的遭遇说明,在爱尔兰正统的天主教社会中,人们把女性未婚生子视为家庭耻辱,逼迫她们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这些私生子们在歧视和缺少关爱的氛围中成长起来,极易走上邪路,这是造成社会罪恶的一个根源。 

  在当代各国英语文坛上,实验性作品都属于小众范围,曾担任《卫报》资深专栏作家的马克·劳森曾评说道:“艺术家位于诗人弗罗斯特笔下的两条路的交叉点上:一条道路平缓明亮,朝向娱乐,乐观主义和轻松;另外一条黑暗又曲折,朝向荒凉、实验和情感。第一条路的尽头是溢美之词、大房子和名望;第二条路朝向难以糊口的日子,接到的银行账单比读者的信件多。”劳森的话道尽了在当今“快餐文化”、“娱乐至死”盛行的时代,大胆进行文学革新的作家面临的严峻的生存考验。麦科马克、麦克布赖德、麦金纳尼等无一不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获得公众认可的,他们展示了当代英语文学创新的无限潜力。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