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的人生选择

李爱锐的人生选择

作者:张世钦第461(2018/08/29)期

 
以李爱锐故事为原型的影片《烈火战车》 
 
苏格兰友人Ken写给本文作者的话 


中学英语课本里曾有这么一篇关于化学老师的文章。在实验室里,老师把煤油、蓖麻油和醋三种溶液混在一起,然后把手指伸到杯子里蘸了蘸。接着他把手指放进嘴里,一副很享受的样子。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学生们依次把一个手指伸入混合液中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却发现混合液太难吃了。老师不满地说:“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仔细观察我的动作。不错,我是吸吮了一个手指,但是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是一节培育科学素养的课,它告诉我们课堂上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至今仍然给我们许多启迪。文中这位戴着厚厚眼镜的小个子化学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位老师的原型是一位名人,也没想到有一天我竟然会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城市做着同样的工作,更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去到他万里之外的家乡求学。而这完全源于一次偶然的闲谈。 

  一天,我和苏格兰的朋友Ken谈起英国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我告诉他在北京130公里外还有一座超大城市——天津。那里也保存了许多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最集中的地方叫五大道。我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天津教书,当年曾特意骑车去那里逛过多次。我在网上搜了几幅天津的小洋楼展示给他,他在赞叹之余,走到了挂着中国地图的那堵墙前面,指着天津所处的位置说:“我找到它了!我突然想起一个人,他叫EricLiddell。他就出生在天津!” 

  “EricLiddell?我从来没听说过。” 

  “EricLiddell是苏格兰人最喜爱的运动员,他是1924年奥运会的金牌得主。由于他生于中国、卒于中国,也有人把他称作中国的奥运英雄。” 

  “看样子EricLiddell既是苏格兰的,也是中国的。” 

  “绝对!” 

  因为这番对话,我随后查找了EricLiddell的相关资料。EricLiddell中文名叫李爱锐,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天津的马大夫医院(今天津市口腔医院),他的父母均为在华工作的苏格兰人。1907年,5岁的李爱锐回国读书,中学毕业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大学期间,李爱锐遇到了他的伯乐——英国体育界的著名教练汤姆·麦格查,从而走上了田径之路。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八届奥运会上,李爱锐一鸣惊人,以47.60秒的成绩刷新了400米跑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成了这次奥运会上的风云人物。荣誉的光环还未消退,李爱锐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抉择:1925年8月,他放弃了英国的一切,返回他的出生地天津。 

  在天津,他成了新学书院(现天津十七中)的一名教师,主要教授化学和体育两门课程。为了使学生们对化学产生兴趣,他常常别出心裁地设计教学活动。据说,开头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课堂上。李爱锐当年的学生、香港著名工程师郑汉钧先生在其所著《感恩人生——郑汉钧传记》一书中回忆道:“李爱锐是一位出色的化学老师,对学生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关爱青少年的成长。” 

  作为奥运冠军,李爱锐非常注重体育教学。他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积极参与组织各种球队,参加国内外体育赛事。在新学书院,他培养出了不少中国早期的运动员,比如“三铁”运动员刘福英、跳高选手吴必显等。李爱锐还受邀对民园体育场的改建提出建议。改建成功后的民园体育场成为当时亚洲一流的比赛场地。1929年,李爱锐在这里获得了他人生最后一块金牌。 

  抗战爆发以后,李爱锐做出了人生第二次抉择:他选择留在中国,积极参加救治伤兵、接济难民的活动。为此他常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1938年年初,李爱锐从天津返回肖张镇他工作的医院,途中他听说一个破庙里躺着一个伤员。由于担心被日本人发现而遭到血腥报复,这个伤员已经在庙里躺了五天,每天都有人悄悄给他喂饭,却没人敢收留他。李爱锐第二天一大早赶过去救助,在村口有人招呼他进村。旋即,日本的机械化部队从村边疾驶过去。李爱锐幸运地逃过一劫。 

  但是劫难远未结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爱锐遭到了软禁,1943年3月30日他同许多西方侨民被日军押送到潍坊集中营。集中营里的生活非常艰苦,荷枪实弹的日军、铁丝网和探照灯等使集中营充满了恐怖的气氛。但是李爱锐不为所动,在前五个月里他每天给孩子们上半天数学课,其余时间则组织孩子们进行体育活动。此外,他还为孩子们编写了一本化学小册子。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与日本就交换战俘达成协议,李爱锐的名字列入了第一批交换名单之中。这时,李爱锐做出了人生第三次抉择:把逃出苦海的机会留给一个孕妇,自己则选择留在集中营。1944年12月,李爱锐开始感到头痛。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1945年2月21日夜,李爱锐不幸病逝。 

  李爱锐说过,“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李爱锐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2013年《悦读联播(初二下册)》修订时,我把他的故事收录了进去。2018年出版的《悦读联播分级群文阅读(高二上册)》中的一篇文章再次提到了李爱锐。英语课程标准提到,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李爱锐用自己一生的三次重要抉择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他的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 

  2018年1月,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在专访中表示要推动英中关系“黄金时代”走向纵深,人文交流是英中关系的一大亮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像李爱锐这样的名人对于中英人文交流无疑能够发挥桥梁作用。对于我个人来说,李爱锐的故事也成为我与Ken友谊的象征。回国前夕,Ken送给了我一件包装精美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本关于李爱锐的书《奔跑人生》和一张影碟《烈火战车》。在书的衬页上,Ken写下了这样的话: 

  谨以此书献给Larry 

  作为我们爱和友谊的象征!这是一个远赴中国的苏格兰人的故事, 

  送给一位来到苏格兰的中国人! 

  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Ken&JoanCameron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