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院给谁敲响了警钟

萨拉曼卡的文脉

作者:沈坚 文/摄第383(2014/11/19)期

萨拉曼卡圣埃斯特班修道院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若按国家排名,西班牙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走进该国,你就会觉得是掉进大酒坊了,连日浸渍在醇香扑鼻的陈酒坛里难以自拔,醉心沁脾,目不暇接。

  萨拉曼卡虽说已近葡萄牙,距直奔大西洋入海的杜罗河已不远,可还是地地道道的西班牙城市,这里有极其宏伟精致的罗马式大教堂,有学究气扑面的修道院,更有西班牙最早的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所以,不论你怎么称呼她,教会城还是大学城,学术城还是文化城,都是恰如其分,名实相当的。文脉依依,薪火相续,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天下学人动容的呢?

  萨拉曼卡作为人类居址,一直可以推溯至远古的伊比利亚人聚落。公元前3世纪,居于西班牙的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率军攻掠过此地。由于同汉尼拔打布匿战争的关系,罗马人首次进入西班牙,并占据这里,建为城镇。起初名之为Salmantica,意即“附近有咸泉的地方”,拉丁文中sal是盐,最后演变成为今名Salamanca。该城在中世纪初西哥特王国时期,成为基督教的主教教座,宗教上已颇具地位。8—11世纪收复失地运动前期,萨拉曼卡一带成了西班牙基督徒和穆斯林长期争战的角斗场;11、12世纪,渐被基督教势力重新控制。1178年,莱昂国王斐迪南二世在萨拉曼卡召集国会。13—16世纪末,该城更一直是一个文化中心,犹如一颗镶嵌在西班牙西部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萨拉曼卡的老城,至今仍是最有看头的,它仿佛定格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空内,完好地留存下了中世纪的广场、街巷、教堂、民居,也就在1988年被顺乎情理地整体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古城环绕微隆的丘陵而建,丘陵最高处是两片大教堂建筑群,一作新教堂,一称旧教堂。巡车抵近萨拉曼卡城郊,就远远望见这道由圆拱顶、起伏错落的砖石房舍勾勒出的城市轮廓线了。

  新旧大教堂(Catedral Vieja y Catedral Nueva)因建筑先后而得名。旧教堂约建于1140年左右,后因不敷使用,1513年又扩建出新教堂,罗马式风格中又糅入些哥特式、银匠式等元素。两座教堂紧挨着,新教堂成为旧教堂的入口,旧教堂大门平素关闭,只在重大节庆时开启。萨拉曼卡大教堂从建筑特点来说,一是装饰用材极为考究,采用本地特殊的红砂岩石料铺砌,在夏日阳光的折射下会产生色差,显得金光闪闪,不同凡响。二是教堂立面精雕细刻,美轮美奂,尤其门楣周边的层层浮雕,不论涉及人物还是动植物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致古雅。新教堂正面的两座钟楼,亦如法国、意大利的天主教堂那样,注重繁缛的外装饰,圣徒形象、宗教典故,都体现在座座雕刻之中。如此精美的建筑雕饰,慢工出细活,你决不可能设想是在短期内被什么人驱使着突击赶工出来的。这里凝聚着建筑者多年的心血,虔诚的宗教情怀,惟其奉献给神,才更不可掉以轻心,敷衍塞责。果不其然,一查资料得知,新教堂是花了200年时间才建成的。教堂内厅高峻庄重,厚实的立柱环以肋拱,玫瑰状的拱顶纹样别致,圣龛的雕刻金碧辉煌,惹人眼花缭乱。尽管如此,设计者丘里格拉兄弟为拉近与教徒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堂的平民性,一改只有权贵死后才能入葬大教堂的传统,特意别出心裁地在新教堂内规划出一间礼拜堂来供普通百姓使用。

  新教堂对门有一座哥特式老建筑,墙面等距离地饰满扇形贝壳造型,人称萨拉曼卡的“贝壳之家”(Casa de las Conchas),建于15世纪。早先这是座贵族宅邸,现在已改为图书馆兼游客服务中心。独特的贝壳墙饰,有人认为是当初拥有这幢宅邸的贵族的家徽,但也有人说,那是男主人为讨好妻子而对住宅所赋予的特别装饰。走进“贝壳之家”,还见有一座优雅的庭院,地道西班牙式,环有二层立柱敞廊,石质雕饰,马蹄形的拱券似又含了些伊斯兰元素的痕迹。庭院中央立有一方古井,六角形的石井沿上,竖着一副熟铁井架,原先大约是为便于挂升降辘轳的。我不知道这井架有多少年头了,想来至少也该有四五百年了吧!

  城里最富盛名的,当然还得要算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dad De Salamanca)了。这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公立大学,在西欧也堪为最早之一。1218年,莱昂国王阿方索九世始创萨拉曼卡大学,但延至1254年,才真正开学,当年设有宗教法规等三个讲座,即文法、人文学科和物理学各一个讲座。这是个什么年代概念呢?呵呵,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南宋晚期!人家已在忙于办大学了。从那时起直到16世纪末,萨大都一直是与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的欧洲学术中心之一。1584年更达鼎盛时期,学生人数近7000人。这家大学尤以人文学科见长,为西班牙培育了无数学者、文人和政治家,以《堂吉诃德》而名垂千古的塞万提斯,原来就出身该校,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萨拉曼卡学派也肇始于此。从最初的侧重宗教教育,到后来的逐渐世俗化,萨大乃至欧洲的文化教育,就这么一路蹒跚走来,历经近900年发展、扩充,据说目前的学生人数已有1.6万。由于充斥着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活力四射的学子,比起大多数城市来,萨拉曼卡城至今也还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大学是该城传统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当下现实的映照。

  值得一提的是,萨拉曼卡不少建筑墙上都有红色涂鸦,这源自15世纪的一个传统。那时大学生取得学位后都去参加斗牛以示庆祝,然后用公牛的血在墙上写下“胜利”之类字样并注上日期,这一风俗甚至一直保留至今。我在新教堂的墙上,还拍摄到这样的红色涂鸦呢。

  萨拉曼卡大学的旧址,现已不再作为教室使用,而是开放供游客参观了。大学主建筑前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萨大老校友,16世纪神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弗赖·路易斯·德·莱昂的雕像,他守望大学已历无数个春秋,俯视着进进出出的每一个人。主建筑形似教堂,采用与新教堂一样的红砂岩石材铺砌外墙。建于16世纪的正门立面,精细繁复的银匠式浮雕,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它的画面分上中下三层,自上而下依次展现了罗马教皇的钥匙、萨拉曼卡城徽,以及最终完成西班牙统一大业的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的双王形象。在二楼据说还有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收藏了四万多册珍贵手抄本,以及一具颇有来历的地球仪,可惜我们未及登楼亲睹。

  最能展示萨拉曼卡大学古时样貌的场景,当数它的老法学院中庭,如今是学校的秘书处。庭院有石门,墙饰端庄,纤巧幽雅。庭院四周由柱廊环抱,一色的阿拉伯式圆柱,柱廊之上还有一圈精心设计的扶栏,中庭平铺着一方绿茵茵的芳草地,空间开阔,正中央还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井,这种格局很像前述的“贝壳之家”,只是更加敞亮。看来,那时的很多重要建筑或权贵家宅的庭院里都备有水源,可供就地汲取,饮用、洗涮或是灭火,似乎都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萨拉曼卡大学的优秀人文传统,历久不衰。1936年内战爆发不久,佛朗哥手下的一名军头居然在此妄言狂呼:“消灭知识分子!死亡万岁!”时任校长是著名作家、哲学家米格尔·德·乌纳穆诺,他庄重地站起并正色直言道:“这是知识的殿堂,而你却亵渎了它。你胜券在握,但你却无法令人信服,因为若要人服,你还要具备某些你尚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理性和正当的理由。”这番针锋相对、犀利严辞,一展其傲然风骨,自然也引起一阵骚动,士兵们不得不把他“监护在家”。乌纳穆诺死于同年的最后一日,他的刚正形象,犹如那些前辈一样,长留在萨拉曼卡人心中,昭告着勿忘思想自由的天赋权利。

  萨拉曼卡城内值得一游的还有主广场,按音译为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我们走过的许多西班牙城市,乃至市镇,几乎都有这样一处主广场,显示了西方城市传统、城市文化的一大特点。那是供市民作彼此交流、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自希腊、罗马时代的城市就有了,城市生活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城市里是必定要预留广场的。

  主广场离新教堂很近,有拱门与附近街道连通,就格局和规模而言,与马德里的主广场十分相似,只是少了马德里的腓力三世国王骑马青铜塑像。萨拉曼卡主广场的设计,出于18世纪丘里格拉兄弟的手笔,那是他们替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兴建的。主广场中心位置坐落着三层的市政厅,上立钟塔,二三每层皆带阳台。三楼则挂有西班牙国旗、萨拉曼卡市旗、欧盟旗帜等,一望而知为政府机构,却从不见大门口有穿制服者把门。广场周边楼房环绕,底层一律为连拱柱廊,廊拱连接处饰有一个个西班牙历代君主或文化名人头像,粗略扫视,见有塞万提斯、腓力二世等人,楼房底层皆已辟作商店或餐馆、咖啡馆。欧洲人喜好无拘无束的休闲生活,餐桌往往摆至露天地,占了广场一边。日间艳阳高悬,西班牙人怕热,坐餐桌的食客少多了,大多躲在遮阳伞下,一到夜幕降临,张张餐桌无不满满登登。

  萨拉曼卡古城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历史文化老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阿纳亚学院(Palacio de Anaya),带有欧洲北部建筑常见的那种铁皮大拱尖顶,这在南欧的西班牙委实少见。阿纳亚学院内也有一方绿草地覆盖的中庭,四围柱廊,不同于萨大法学院的是,它的廊柱柱式完全是半圆拱罗马式。中午时分寂静无声的阿纳亚学院,如今已成萨大的语言系。在这样静谧安详、古意盎然的氛围里埋首不同语言的学习,惹人遐思,想来肯定有意思。萨拉曼卡大学,毕竟已被公认为世界各国中学习西班牙语最好的地点之一。

  然后,我们又去看了城边的圣埃斯特班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Esteban)。可能时值午休,或方向未寻准,久不得其门而入,但就外观看看也很不错。修道院建筑别致大气,银匠式风格的正墙上,镌有1610年的“圣埃斯特班殉难”浮雕。整个教堂建筑,平面设计成拉丁十字架形,始建于1524年,一色的红砂岩石材。修道院的内部庭院没看成,据说是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结合。

  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乃至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追求和文化传承,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文化脉理。萨拉曼卡的文脉是什么呢?自是耐人寻味。作为西班牙首座大学的诞生地,她会极度看重文化教育,尊崇知识精英,呵护蓬勃向上的青年学子,在她的文化基因里,自由思想和自由探究,将是确定无疑的。惟有具备了这样的可能性,学术创新和教书育人也才能产生积极成效。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