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政道”“孙中山”“蒋介石”的罗马字母拼写——《国人取英文名的流变与基本模式》指瑕

库特纳霍拉:小城亮色

作者:沈坚第477(2019/05/15)期

人骨教堂厅顶的骨饰

塔尖林立的圣芭芭拉教堂

  欧洲的那些小城镇,真是趣味盎然、风情万种,几乎都称得上宜居之地。那年夏季,我在捷克旅行就走过几处,布拉格东南方的库特纳霍拉(KutnaHora)即一例。在这儿,不光有明媚雅致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淳厚的历史文化遗迹。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即使正当仲夏,也绝无大汗淋漓的炎暑之感。

  库特纳霍拉在中世纪以银矿开采驰名,大批德裔人口的迁入,带动了本地社会经济和宗教的发展。捷克一带古称波希米亚,12世纪后很长时期内,都一直有德裔移民源源流入,给捷克文化的形成以相当的影响。1300年,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施行币制改革,在库特纳霍拉建立造币厂,开始大批铸币。库特纳霍拉所产之银,也成为整个德意志银币铸造的重要原料来源之一。由于波希米亚在政治上曾受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历代王朝统治,彼此间的交往便十分密切,波西米亚操德语者甚多。15世纪捷克爆发胡斯运动初期,这里曾是对抗起义者的天主教会中心。这类小城绵延的历史背后,其实常常有故事可讲。

  库特纳霍拉既作为教会中心,最值得瞩目、观赏的,自然是此间的教堂了。名头颇响的主要有两座教堂,一是著名的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另一所是圣芭芭拉教堂。

  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因其所在地点,也被称作塞德莱茨教堂,始建于14世纪,以大量采用人骨做建筑装饰材料而得名。这缘起于施瓦岑贝格家族的某位成员,据说此公有用死者骨骸装饰教堂的癖好。施瓦岑贝格家族,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一个颇富影响力的贵族世家,历史上出过好几位著名首相、外交大臣和陆军元帅。在今捷克总统府所在的布拉格城堡附近,我也曾见过奢华的施瓦岑贝格宫。人骨教堂所采用的骨骸,既有来自教堂一般信徒墓地的,也有诸多中世纪“黑死病”死者以及本地遇难矿工的遗骨,当时其数量且不在少数。

  步入教堂厅殿,可见用120多块人骨做成的蜡台,天花板上还铺有许多胫骨、上肢骨,墙面也以人骨装饰,乍看之下颇为瘆人。神坛由大小不等的人骨堆叠而成,以肋骨镶嵌,十字架、王冠、垂带等装饰也都用各部位的骨头拼搭而成。整个教堂装饰,大约用去一万具尸骨。

  我以为,在这些创作者眼中,这里的一具具人骨实际上早已同特定的生命及其精神无涉,而单纯被视作了教堂建筑艺术创作的一种质料,形同石块、水泥、木板、塑料、金属那样的建材。除创意惊世骇俗之外,其早已不具备其他的特殊含义,也已显得不那么可怖了。天主教主张人死后将一切(包括尸身)献给上帝,以表达无上的虔诚与赞美。所以,教堂建筑设计有此构思当不足为奇,我们毋宁将之看作一种死亡文化的样本吧。因为死亡文化在不同民族的理念与情感可容度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譬如衣食住行、民间风俗之多样、丰富。据说欧洲的人骨教堂并非独此一地,而有三处呢,只是库特纳霍拉的人骨教堂名气最响罢了。

  如果说库特纳霍拉的人骨教堂外部形貌相对一般的话,那么圣芭芭拉教堂则以建筑外形华美而著称。其27座尖塔林立,3座最大的是蓝灰色弧拱形顶,顶部或造型尖锐,直刺云天,或呈圆润花骨朵状,耸立于主建筑房顶上,整个建筑远看像只伏地的大刺猬。该教堂有巨大的网状肋梁及装饰细致的玫瑰窗,还有构图生动的彩色玻璃花窗,凸显着欧洲美术人物画和装饰色彩的醒目特点。圣芭芭拉教堂总体上是独特的波希米亚哥特式风格,始建于1380年,迟至16世纪才完成。

  欧洲许多著名教堂,建筑工期往往延宕久远,少则数十年,多则几百年,或因资金募集不易,或因施工精细,无须像“政绩工程”似的要赶落成日期节点。毕竟那是教堂,献给上帝的礼物,岂能草率从事,更不可偷工减料、敷衍了事,都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哦!从建筑美学角度看,圣芭芭拉教堂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属特色鲜明的建筑艺术杰作,1995年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看来,以影响力论,它是足可与王国都城布拉格富丽堂皇的圣维特大教堂相媲美的。

  沿圣芭芭拉教堂下坡行至巴尔波尔斯卡路旁,可见一座座天使雕像,背后的围墙外是位于斜坡上的葡萄园,与一长溜的耶稣会修道院馆舍遥相对应。向远处望去,又有圣詹姆斯教堂和意大利庭院。不难想见当年教会繁盛之时,外人敛迹、了无杂扰、静谧安然的这一修道之所,修行氛围该何等惬意。

  库特纳霍拉整个老城区,也被划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自有不少可看处所,譬如市政厅,就让人流连、徘徊。像布拉格城堡那样,市政厅门前矗立着现代捷克国父、共和国首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高大的青铜塑像,表明时人对那段历史和他个人的尊重与仰慕。米黄色的宫墙环列,庭院幽深,空无一人,只有院内圆形水池潺潺的涌泉响动。我在此独坐,内心平静,歇会儿凉,发会儿呆,好生悠闲自在。这就是库特纳霍拉的色彩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