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奇才拉赫玛尼诺夫
音乐奇才拉赫玛尼诺夫
身材高大的拉赫玛尼诺夫,得天独厚长着一双巨手,弹琴能轻易按到跨12度的琴键。因此他的钢琴曲并非所有人都可演奏。
1873年,拉赫玛尼诺夫出生在彼得堡附近一个音乐世家,4岁随母亲学钢琴。姐姐常自弹自唱柴可夫斯基那首《寂寞的心》,这使他初次接触到那位影响自己一生的大师的音乐。
12岁时,他独自远赴莫斯科,师从一位著名钢琴家。一年后进步神速,将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改编为钢琴二重奏,受到原曲作者的赏识。他14岁开始作曲,16岁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生时代就以指挥身份率音乐学院合唱团演出,后又登台演奏自己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1892年,拉赫玛尼诺夫毕业,毕业作品是为丹钦柯的歌剧脚本《阿列科》谱曲,获得金质奖章。他19岁成为职业作曲家,音乐出版商古泰尔主动找他,柴可夫斯基帮他同出版商打交道。
《阿列科》在莫斯科演出,彩排时柴可夫斯基亲临排演场,问他愿不愿将《阿列科》与自己的新歌剧《约兰达》同台演出,这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受宠若惊。首场演出,他的家族成员都出席了。而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柴可夫斯基的光临,他不时从包厢探出身来热烈鼓掌。
1893年秋,拉赫玛尼诺夫因到基辅指挥《阿列科》,错过了观赏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指挥首演《悲怆交响曲》的机会。没想几天后大师就撒手人寰,他无限悲痛,写下《挽歌三重奏》。
每年夏天,拉赫玛尼诺夫都到莫斯科附近的伊凡诺夫卡乡间别墅度假,并在那里创作。《第一交响曲》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1896年在彼得堡首演,由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指挥。而对风格保守的格拉祖诺夫来说,这首乐曲充满现代的、新颖的音乐语言,所以他作了不小的改动,最后曲谱的大结构虽未变,但细节已面目全非。结果演出失败,对曲作者打击极大。令他郁闷的是自知写了出色的作品,演出时却败在无法理解自己思想的指挥手上,由此他患上了抑郁症。
《第一交响曲》的失败促使他转行从事指挥工作。好在他是个全能音乐家,既擅作曲,又富指挥才华,还具有杰出的钢琴演奏技巧。1897年,马蒙托夫剧院聘他为乐队指挥,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著名歌唱家的夏里亚宾。他指挥演出的剧目都由夏里亚宾扮演主角,他们成了黄金搭档。夏里亚宾称他俩就如同一个人。
尽管在剧院很有成绩,拉赫玛尼诺夫仍向往作曲。他辞掉工作,但又缺乏创作灵感,精神一度处于悲观状态。朋友安排他同托尔斯泰两次会面,希望能对他有所帮助。第一次,托尔斯泰对他讲了“一定要工作”之类的说教;第二次,大文豪听他弹琴后直视着他说:“有谁会想听这种音乐?”令他十分沮丧。
后来拉赫玛尼诺夫接受了达尔医生的治疗。达尔是业余音乐家,对他的情况很理解,治疗时采用催眠术,不断在他耳边说:“你将开始写乐曲,乐曲能写得称心如意,乐曲会很好的……”达尔快捷有效地治愈了他的心理疾患。
拉赫玛尼诺夫又恢复了作曲能力,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他将作品献给达尔,感谢医生给予自己第二次创作生命。1901年,“拉二”(人们对它的昵称及简称)首演,他亲自担纲独奏,大获成功,赢得人们的普遍赞扬。“拉二”奠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成为其代表作,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他也从此开始了新的创作高峰。
1902年,拉赫玛尼诺夫结婚。甜蜜的生活赐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先后完成了《春天大合唱》和许多艺术歌曲,还有两部歌剧的创作,这是他的多产时期。
俄国局势动荡,拉赫玛尼诺夫在国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其感情异常纯朴真挚,被称为“俄罗斯抒情交响曲”。他在巴黎看到瑞士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的绘画《死之岛》,受到强烈震撼,创作了同名交响诗,表现出对死亡的思考。
回国后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第三钢琴协奏曲》,1909年,他带着新作的手稿应邀赴美演出。“拉三”征服了美国观众,人们一再要求他出场,直到他举起双手表示虽愿为之,但手指已不听使唤了,观众才笑着请他休息。评论界认为作品技巧艰深,是“钢琴家的试金石”。
随后,他根据象征主义诗歌鼻祖、美国诗人爱伦·坡的诗完成合唱交响曲《钟声》。这部作品如同一面反映生命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以及马勒的《大地之歌》相呼应。
1917年二月革命,拉赫玛尼诺夫为庆祝专制政权的解体,在莫斯科为伤兵举行音乐会。随后他又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将全部所得捐给革命政府。十月革命爆发,他感到不适应。恰巧瑞典邀他去举行音乐会,他马上举家出国,1918年定居美国。
初到国外,拉赫玛尼诺夫以举行钢琴演奏会维持生活。1919年,他的第一批唱片诞生,这是爱迪生为他亲手灌制的。然而富裕的生活和显赫的声名没能减轻他的乡愁。莫斯科艺术剧院访美演出,剧目中有《阿列科》,这让他感到极大安慰。不久,已获苏维埃政权授予“人民演员”称号的夏里亚宾出国巡演,两位好友在异国他乡会面,无比激动。
1921年夏,苏联发生大饥荒,西方国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拉赫玛尼诺夫牵挂祖国的灾难,举行多场慈善音乐会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出于对俄罗斯的眷恋之情,他写了《三首俄国民谣》,这是他俄罗斯情结的典型流露。生活安定后,他将精力投入到作曲中,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在瑞士琉森湖畔买地盖了一幢别墅,完全按照伊凡诺夫卡宅院的模样建造,并保持故居的摆设,还请了一名俄国仆人。
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流亡美国的俄国人士在《纽约时报》发表声明谴责斯大林政权,拉赫玛尼诺夫也应邀签名。苏联当局立即下令禁演他的作品,并把他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令他内心有一种难言的沉重:“我失去了祖国,我被迫离开出生之地……现在全世界都向我敞开,唯有一处让我吃闭门羹,这就是我的祖国——俄国。”
两年后美苏关系好转,苏联方面才解除了对他音乐的禁令。
在美丽的琉森湖畔,拉赫玛尼诺夫心情愉悦,灵感源源而来,创作了钢琴与乐队协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这部意趣横生、充满幻想性和抒情性的作品获得各方人士的一致好评,并很快被录制成唱片,许多国家唱片的发行竟先于音乐会。
关于这部乐曲有个故事:一次,拉赫玛尼诺夫同朋友共进晚餐,谈起曲中的《第24变奏曲》的弹法极难演奏时,侍者正送上一盘饮料,朋友说:“要想弹得得心应手,为什么不喝一杯薄荷奶油?”作曲家随手拿了一杯喝下,然后弹奏,果然弹得完美无瑕。从此,他每次上台演奏《第24变奏曲》必先喝一杯薄荷奶油,故此曲又名《薄荷奶油变奏曲》。
在同家人共享的天伦之乐中,他完成了大型作品《第三交响曲》。这部乐曲的创新之处在于表达的简洁,其效果反而更强化了它的感情力量。
晚年,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大安慰是能同夏里亚宾经常见面。夏里亚宾也很怀念俄罗斯,他本是要回国的,但却无法回国。因他曾在巴黎为俄罗斯难民捐款,国内却盛传他资助了白卫军。在一片叫骂声中他被撤销了“人民演员”头衔,从此只能在国外流浪。
1938年,夏里亚宾患病,拉赫玛尼诺夫每天到医院陪伴他。两人回忆起快乐的青年时代,谈往事,谈俄罗斯,直到夏里亚宾逝世。失去了挚友,拉赫玛尼诺夫同俄罗斯最后一根联系的纽带也戛然中断,有时他从苏联电台听到播放自己的作品,就十分高兴和感动。
拉赫玛尼诺夫完成另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幻想舞曲》是在1940年,他说:“我只是写下萦绕在心头的音乐,尽可能求其自然。”
希特勒进攻苏联,拉赫玛尼诺夫多次举行音乐会,将演出收入捐给苏联红军。他在1942年3月致苏联驻纽约领事的信中写道:“一个俄罗斯人为俄罗斯人民战胜敌人略尽绵薄之力,深信必将获得全胜。”
大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改编柴可夫斯基的《摇篮曲》,让人想到55年前他以改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开始作曲生涯。这是意味深长的——以柴可夫斯基始,又以柴可夫斯基终。
他曾说:“我感到工作比闲散更愉悦,所以祈求上帝让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上帝果真允诺了他的祈求。他年近七旬仍四处演出,直到1943年2月突然病倒。他在病床旁装了收音机,为的是了解战争消息。当胜利在望时,他的病情却恶化了,于3月28日溘然长逝。
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前半叶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继承柴可夫斯基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他的作品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的壮阔风格。他的后期作品以创新精神显示出与现代主义思潮的贴近,从而融入到俄罗斯现代音乐的潮流中。
本版主要内容
- 音乐奇才拉赫玛尼诺夫龙 飞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