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西游

东游西游

作者:赵强第283(2010/04/28)期

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希罗文明的继承者一样,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谁也没有优先权。文明,是先贤们的精神存在;物质,是先民们的汗水积累。是否诗意,不得而知,但其博大其厚重,还真不是一般人咽得下扛得动。 

 
曾经的中国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中英文之间似乎出现了一些义域的偏移,当然,跟洋泾浜或Chinglish相比,还不至于达到贻笑大方的程度。只是印欧系语言本比汉语表达要更逻辑化,但一个强烈的使动意味,却让汉语比英语意指更为确实。如果是先有的英文,那么通俗的翻译应该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或者时尚一些“更城市,更生活”,或者口号一些“城市美化生活”,或者简洁一些“好城市好生活”,或者典雅一些“城好生活好”,或者诗意一些“城不在好,有生活则馨”;如果是先有的英文,翻译软件提供的是“City,Betterlife”,倘使疑惑于better是否能做动词或城市到底是单数还是复数之类的语法问题,不妨改成“Citymakeslifebetter”或“Citiesmakelifebetter”。这么说绝无讽刺,亦非调侃,只是觉得这一案例印证了沃尔夫假说,进而推论出语言的表达方式对文化和思维方向的潜在推动。 

  中国馆的外型似乎来自“峨冠博带”,内涵似乎来自“流觞曲水”。倒金字塔表达了峨冠,而博带没有体现出来;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有曲水环绕,但流觞需要博雅之士,也很难体现出来。一个没有喝过洋墨水的建筑师或是创意总监,恐怕没有资格来监制和设计这个地标展馆的细节。由膜拜阿凡达的陆川担任艺术总监的展示影像很让人期待,据说运用了大量高科技元素,多视角复眼式的观影将具备前所未有的颠覆性体验;张艺谋也当仁不让地制作了北京馆的宣传片,估计会是熟悉的传统风格;官方记录片《城市之光》则体现出“诗意存在”,导演周亚平是个诗人,在他眼中,“上海,它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更是一个形容词”,为了体现人本,“上海的徐喜先父子、汪薇芸女士、德国的马可夫妇、塞风夫妇等,他们都构成了故事中生动的细节符号”。韩寒说“上海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地方”,这个小开太过激,曾经我们嘲笑香港是文化沙漠的时候,满街可都飘响着听不懂也好听的粤语歌。看不懂也好看的建筑,欣赏不了也好看的影片,这是多么说不明白也好理解的道理。 

  再提提美国,在超市和餐馆的鼎力相助下终于把雄鹰馆修建了起来,通用电器要在其中全面展示绿色概念。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美国没有给德国面子,而那次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却影响深远。有人说美国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政府或许如此,但民间好事之徒四通八达,各国移民也在七嘴八舌。《洛杉矶时报》的观点是上海复兴世博会,因为“随着航空旅行、电视和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有了接触新事物的更可靠途径,世博会的光芒大为暗淡”。劳苦功高的美国馆馆长温斯洛表示,“奥运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而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向中国人民展示自己。”正如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滩就是“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西风东渐,世界已经向中国展示得够多,而这次的展示,漫不经心之间,有了些许东游记的味道。各国展览馆的中国元素运用得甚至比中国人自己还要出神入化,美国馆的志愿者都会说流利的汉语,而唐人街也是美国馆最重要的一个展区。 

  东方和西方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将要发生什么?在历史的烟尘中我们都算不得了如指掌。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上,“荣记湖丝”荣膺金奖,当时的日不落帝国正如日中天,但丝绸和茶叶继承着传统中国的优秀品质,至少可以相与抗衡。1867年巴黎,1900年巴黎,1904年圣路易斯,1915年旧金山,都有中国展馆,原汁原味的中国式牌坊和角楼,虽未达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但隐隐然仍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希罗文明的继承者一样,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谁也没有优先权。文明,是先贤们的精神存在;物质,是先民们的汗水积累。是否诗意,不得而知,但其博大其厚重,还真不是一般人咽得下扛得动。当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如重生凤凰般腾飞于黄浦江畔也未可知。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