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州岛上说徐福
一座铜像,一部歌剧,一段历史
圣瓦西里教堂前的米宁与波扎尔斯基纪念碑
夏利亚宾饰演的伊凡·苏萨宁
一座青铜像:米宁与波扎尔斯基纪念碑
莫斯科红场南端华丽的圣瓦西里教堂是最能代表俄罗斯东正教特点的建筑,自然也是旅游者必看的一个景点。教堂前有一座名叫“米宁与波扎尔斯基纪念碑”的双人青铜像,站立者是库兹马·米宁,坐着手持剑与盾的是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游人多会在那里摄影留念,但知道他们是何许人的似乎就不多了。
要知道这座青铜像的由来,还得了解一点俄罗斯、波兰和普鲁士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880年,诺夫哥罗德的奥列格建立起第一个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核心区域在今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西部一带,首都基辅,因此叫“基辅罗斯”。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在派人考察以后,从东罗马帝国接受了基督教,并迎娶当时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安娜为妻。在他和儿子“英明的雅罗斯拉夫”统治期间,基辅罗斯达于鼎盛。雅罗斯拉夫一世去世以后,国家分裂,众多诸侯国并立。1157年,首都也从基辅迁移到莫斯科以东的弗拉基米尔。接着,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大军横扫东欧、中欧。1240年,他占领基辅,两年后建立起覆盖俄罗斯南部平原到里海广大地域的金帐汗国,俄罗斯各诸侯国均沦为其附庸。14世纪末,金帐汗国开始衰落,分裂成多个小汗国。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以残暴闻名的“伊凡雷帝”加冕成为俄罗斯沙皇,沙皇俄国正式成立。
大致与此同时,今波兰中西部波兹南一带的西斯拉夫部族逐渐统一起来,称“大波兰”。公元966年,梅什科一世建立起皮亚斯特王朝,受洗皈依基督教。作为一个民族与国家的波兰,由此开始。接着,今波兰东南部克拉科夫一带的“小波兰”也发展起来,并取代“大波兰”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从11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克拉科夫一直是波兰首都。
1385年,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签订联盟条约,开始亚盖洛王朝的统治。虽然新国王是原来的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波兰。立陶宛上层人士多改说波兰语并且皈依基督教,逐渐“波兰化”。1410年,联盟军队在坦嫩贝格战役中打败条顿骑士团,波罗的海南岸从维斯瓦河到涅曼河由条顿骑士团建立起来的普鲁士被一分为二。东半部是臣属波兰的“公爵领地普鲁士”,西半部是直接由波兰王室统治的“波兰皇家普鲁士”。夺得这些地方使波兰有了出海口,不再是一个内陆国家。附带说说,坦嫩贝格(Tannenberg,其中Tannen指冷杉,berg指山)亦名“Grünwald”(Grün指绿色,wald指树林),原属东普鲁士,1945年以后划归波兰,现在是一个名叫斯滕巴尔克(Stębark)的小村庄。它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40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里又发生过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是兴登堡指挥的德军打败数量占优的沙俄军队。
公元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签订《卢布林条约》,成立波兰语称“Rzeczpospolita”、英语译为“commonwealth”、汉语似可译作“联合王国”的共和国。它以拉丁语“Si Deus Nobiscum quis contra nos”为格言——翻译成英语就是“If God is with us, then who is against us”(如果上帝与我们同在,谁敢与我们为敌),在两国已经大为扩张的基础上继续向外、主要是向东扩张。1618年,这个国家的面积达到99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为1000—1100万(不过其中波兰人仅400万左右,立陶宛人仅100万左右),是当时欧洲幅员最辽阔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贵族共和国的很大部分——除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大部分外——正是原来“基辅罗斯”的核心区域,包括现在白俄罗斯的全部、乌克兰的大部以及俄罗斯西部的很大区域。
1584年,伊凡雷帝去世,俄罗斯进入一个“动乱时期”。波兰乘机入侵,1610年8月攻陷莫斯科,企图让年方15岁的波兰王子做新沙皇。这自然招致俄罗斯人的强烈反抗。1612年9月,下诺夫哥诺德商人米宁组织起一支志愿军,在波扎尔斯基的指挥下向莫斯科进军;11月打败波兰军队,结束了他们对莫斯科两年多的占领,解放出关押在监狱里的所有犯人,其中包括第二年缙绅会议推选为新沙皇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持续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由此开始。为了纪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不朽功绩,1818年,俄国人为他们建造了一座青铜雕塑。原来计划将雕塑建在下诺夫哥诺德,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说,他们不仅属于下诺夫哥诺德,而且属于整个俄罗斯,于是改建在莫斯科红场中央。1936年,苏联政府认为它有碍红场阅兵与群众游行,这样才移到了红场南端的圣瓦西里教堂前。
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
在反抗波兰入侵者的斗争中,除身为富商的米宁和身为贵族的波扎尔斯基外,还出现了一位广受俄罗斯人民崇敬的民族英雄伊凡·苏萨宁——一个年迈的普通俄罗斯农民。波兰人抓住他要他带路,他却把入侵者带进白雪皑皑的大森林,终至全军覆没。苏萨宁自己自然也惨遭杀害,以身殉国。
两百多年后,有“俄罗斯音乐之父”之称的格林卡谱写了歌剧《伊凡·苏萨宁》。该剧1836年在首都圣彼得堡首演,由最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奥西普·彼得罗夫扮演苏萨宁,演出大获成功。由于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经亲临排演现场,格林卡将它更名为《一生为沙皇》。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恢复了歌剧原名,但西方仍沿用那带有奉承沙皇意味的名字。剧中苏萨宁的唱段《我们是俄罗斯的钢铁长城》非常有名,剧末的合唱《光荣颂》更充分体现了歌剧的爱国主义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苏萨宁高唱《我们是俄罗斯的钢铁长城》的时候,可以听出伴奏音乐中有《光荣颂》的旋律。《光荣颂》的部分歌词译成汉语就是“光荣啊,光荣啊,神圣的俄罗斯”。
彼得罗夫以后,俄罗斯历代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几乎无一例外都在舞台上塑造过苏萨宁这个英雄形象。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大概就是把《伏尔加船夫曲》唱得全世界闻名的费多尔·夏利亚宾。
大波兰的衰亡
1612年,波兰虽然被逐出莫斯科,但仍然占领了俄罗斯西部的重要城市斯摩棱斯克及其周围地区,设为斯摩棱斯克省。1632年10月,俄罗斯试图收复该地,由此爆发“斯摩棱斯克战争”。战争于1634年2月以俄罗斯战败结束,5月签订波利亚诺夫卡条约,俄罗斯承认维持战前状态并且以黄金赔偿2万卢布;没能坐上沙皇宝座的那位波兰王子已于1632年12月当上波兰国王,是为瓦迪斯拉夫四世,俄罗斯所得到的,就是他宣布放弃沙皇皇位,归还皇家证章。
1648年,瓦迪斯拉夫四世去世。也就在这一年,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爆发了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起义。沙皇俄国答应支援,但直到1653年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后,才于第二年7月付诸行动。这场战争打了近13年。1667年1月,波兰与俄罗斯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安德鲁索沃签订协议:波兰让出斯摩棱斯克,并且以俄罗斯付给波兰100万兹罗提(约合20万卢布)补偿为条件,让出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即该河以东地区。
“十三年战争”是波兰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它就由强变弱。1768年,波兰沦为沙皇俄国的保护国,接着便发生三次被瓜分的悲剧。1772年,沙俄分去白俄罗斯东部以及拉脱维亚部分地区,面积约9.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奥地利是最大受益者,分去克拉科夫以南直到乌克兰西南部利沃夫一带8.3万平方公里土地,那里是最繁荣的部分,有约265万人口;普鲁士虽然只分得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60万人口,但却基本上恢复了此前失去的波罗的海南岸领土。1793年,波兰第二次被瓜分,奥地利没有参加;俄罗斯分去的部分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白俄罗斯中部和乌克兰中部,共25万平方公里左右;普鲁士分去包括波兹南在内的地区,约5.8万平方公里。波兰面积减少到约22.3万平方公里,人口仅剩下约340万人。
1795年,波兰第三次被瓜分,俄罗斯得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部分地区、白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西部,共约12万平方公里土地,120万人口;奥地利分去克拉科夫以北直到华沙的地区,约4.7平方公里土地,120万人口;普鲁士分去波兰中部包括华沙在内的地区,约5.5万平方公里土地,100万人口。波兰就此消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才复国,亡国整整123年。
苏萨宁式的英雄库兹明
1795年以前的波兰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强则凌人、弱则凌于人”的历史。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欧洲亦然。人们常常把拿破仑那样的人视为英雄,但只有为保卫祖国、保卫民族而战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又出现了一位伊凡·苏萨宁式的英雄。一个名叫马特维·库兹明的老农民,因为拒绝加入集体农庄,坚持“单干”,被认为是一个落后分子。1942年,他的家乡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军指挥官要他带路,答应奖赏他钱、面粉、奶酪和一支猎枪。库兹明答应了,却暗地让自己的孙子连夜去给红军报信,自己则把侵略者带进了红军的埋伏圈。德军约50人被打死,20人被俘,库兹明自己也被德军枪杀。三天后他被以军礼下葬,正在那一地区采访的《真理报》战地记者波列伏依参加了葬礼。后来库兹明被改葬在普什科夫州第二大城市大湾军人公墓,附带说说,中国人熟悉的“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也安息在那个公墓里。
尽管早在1943年苏联著名雕塑家马尼泽就在莫斯科地铁的游击队站为马特维·库兹明创作了青铜像(同时还创作了卓娅青铜像),1948年波列伏依为孩子们写了《马特维·库兹明的最后一天》并长期被选进小学三年级课本,使库兹明为人们熟知,苏联官方还是迟至1965年才追授他苏联英雄称号。库兹明殉国时已经83岁,是苏联英雄里最年长的一位。
本版主要内容
- 济州岛上说徐福程天良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