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异译刍议

同名异译刍议

作者:沈坚 第337(2012/11/07)期

在外国人名、地名、族名的翻译和使用中,同名异译的现象并不鲜见,从统一和规范的一般要求来看,有时难免会造成一定的麻烦,常使不熟悉者误解频频,甚至酿成笑话。 

  中国大陆和港台的人名地名翻译上,就差异显著。同是一个New Zealand,大陆译称“新西兰”,首字意译,余为音译,台湾则称“纽西兰”,全盘音译。实际上,即使都按照音译,汉译时仍会因读音偏颇或所据的译音原则,乃至汉语方言的影响,出现明显的区分。像大陆习惯译称的撒切尔夫人、布什、戈尔巴乔夫等人,到了港台出版物中,却成了柴契尔夫人、布希、戈巴契夫。这里的差别,是汉语不够统一、近数十年来大陆和港台各自发展带来的影响所致的。 

  说话写文章,是为了让人明白。语言的使用,故不能随心所欲,总是以相对精准、规范为好。同名异译现象的出现,除因前述长期的地理区隔、语言歧异而起,还常与不同译者、使用者的习惯性喜好或选择有关。譬如我们从一些书刊文字中常见:既有译称“日耳曼人”的,也有写成“日尔曼人”的;既有称意大利城市“拉文纳”的,也有人作“拉文那”;西班牙的“卡塔赫纳”,则也被人记作“卡塔黑纳”。其间的具体理由,还真说不清。甚至一些历史名人的译名,不知出于何故,有时也被改头换面,弄得读者一头雾水,像“尤利乌斯·凯撒”在西班牙文著作里标作Julio César,却被译成无人能解其意的“胡利奥·塞萨尔”,“查理曼”或“查理大帝”(Carlomagno)也变作了“卡洛马尼奥”一类陌生面孔。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译名不规范,或是译者相关知识的缺漏引起的,完全是不难做到统一的,只要按照新华社或权威学术部门统一编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地名、世界民族和不同语种姓名几种译名手册定位,就可以了。 

  一般情况下,当避免各行其是的同名异译,导致使用和理解上的紊乱,但同名异译也不见得全都有害无益,有时甚至还是一种必要的方式,不可或缺。 

  哥伦布首航美洲时,曾误认为是抵达亚洲了,遂称当地土著居民为Indians(印度人)。汉译者就十分高明,没有就事论事、刻板生硬,而是以汉字音译成“印第安人”,把美洲的居民和亚洲真正的印度人,一下子区分开来了。试想,如果不采取这样同名异译的处理,也照直译为“印度人”的话,会带来多大的不便,读者将弄不清楚所指为何,究竟是亚洲还是别处的什么人。 

  欧洲族名之中族系背景不同而名同的例证,也是有的,像欧洲古族Veneti,同名者即有三:一是生活于意大利东北部的一支,属伊利里亚族系,习惯上译作“威尼蒂人”,古城威尼斯之名,即由此而出;一是凯撒《高卢战记》里提到过的一支被他征服的凯尔特人,居住在今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半岛,称“维内蒂人”;另一支则居东欧,属斯拉夫族系,为区别起见,则译为“维内特人”。三个同名族体译成什么为宜,过去曾莫衷一是,杂乱无章,势必让读者不胜其烦,所以现在汉译所作的这种区分,看来还是很必要的。 

  翻译当中确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不仅异族同名可异译,就是同族同名也可有选择地加以异译。譬如Saxon,原居今德国、丹麦一带,是日耳曼人一个不小的部落群体。公元5、6世纪民族大迁徙时,其部分成员渡海迁移到了大不列颠岛,成为盎格鲁-撒克逊迁徙中的“撒克逊人”。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又习于把依旧留居欧洲大陆德国一带的那部分Saxon,称为“萨克森人”,以示区别。从道理上说,撒克逊人是加入民族大迁徙并参与了后来英格兰民族形成的那些人,而萨克森人则大体滞留原地,加入到了日后的德意志民族之中,所以这种考量也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不光族名可以异译,人名地名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汉译,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公众熟知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即Constantine,该名也就是一般西方人姓名中的“康斯坦丁”。但若译作“康斯坦丁大帝”,必定让人困惑,笔者就遇见过这类译法。在此情况下,最妥当的办法是遵循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汉译上略加分别,称“君士坦丁”即可。 

  地名同名异译的一个例证,就是Galicia,分两处,皆为较大的地区。一在欧洲西端的西班牙西北部,通常译称“加利西亚”;一在东欧波兰、乌克兰的邻接地带,俄文作Γалиция,国内有称“加里西亚”,亦称“加利西亚”的,古代罗斯时期有过加里西亚公国。出于同样的区分原则,笔者以为还是采行同名异译的方式为宜,西班牙的仍称“加利西亚”,东欧的则不如统一确定为“加里西亚”。读者见之,可一目了然。 

  当然,也有些相同的地名曾多处出现,系早年欧洲殖民者将母邦的城镇名移至殖民地而形成的,类似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在南方建立的侨州侨县。譬如,英国有伦敦、牛津、林肯、诺福克、萨福克、约克、伯明翰等地名,加拿大则有同样的伦敦、约克,美国也有牛津、林肯、诺福克、萨福克、约克、伯明翰等。似此,就没有必要再用异译了,人们习惯上已经认可这种同名现象。 

  此外,我们在日常阅读中也常发现,还有些地名的原文仅一二字母之差,译者却常看走眼,错译或译名不规范的情况也是不乏其例的。譬如Vienna和Vienne,分别是欧洲两个不同的城市。前者是奥地利首都、名头颇响的“维也纳”,德文作Wien,古称文多波纳,后者则是法国南部的罗马时代古城“维埃纳”,两者原即判然有别,但常见到把维埃纳错定为维也纳。还有Mercia和 Moesia,也极易混淆,汉译常有混用的。前者是英国中古初期盎格鲁-撒克逊七国之一的麦西亚王国或地区,后者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巴尔干行省名,当今保加利亚一带,一般通称“默西亚”,也有称“莫西亚”的。这里所说的,虽不全是同名异译的问题了,但也须加注意,易于张冠李戴。 

  人名地名族名翻译,一般以统一、规范为上,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同名异译,头绪纷繁。然而在特殊境况下,为准确、明了地表达起见,同名异译方式也可偶尔有意为之,以示区分,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应尽量依据约定俗成,采用通行译法。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