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的与寂寥的:《丰乳肥臀》在俄罗斯

热烈的与寂寥的:《丰乳肥臀》在俄罗斯

作者:王树福第356(2013/08/28)期

 
本文作者与俄罗斯汉学家叶果夫在圣彼得堡涅瓦大街的合影


2013年二三月份,中国南方已是草木萌发,春意欲来,一片浓浓的南国气象;而俄罗斯大地依旧寒风朔朔,飘雪不断,一派肃杀的北国风光。此时此刻,在万里冰封的银色世界中,由圣彼得堡双耳罐(Amoφpa)出版社推出的《丰乳肥臀》俄译本,继2012年10月《酒国》俄译本问世之后,陆续摆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的各大知名书店,给灰色的都市和黯淡的天空增添了一抹异域的亮色,也给中俄文学交流和文化互动带来一股积极的暖流。 
  热烈的译评 
  《丰乳肥臀》由当代俄罗斯汉学家叶果夫(即伊戈尔·亚历山大洛维奇·叶戈洛夫)潜心数年,精心译介,《酒国》俄译本也出自他手。叶果夫毕业于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语专业,曾赴新加坡进修一年,对当代中国文学很感兴趣,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知道并阅读了莫言作品。对于莫言作品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深厚文化的复苏、多样文化的借鉴,当代中国文学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如叶果夫在2012年10月15日的访谈《鹤立鸡群的莫言》中所言:“有意思的作家并不少,许多作家值得提及、翻译和熟悉,莫言呢,处在独特的位置,用中国成语来说,就是鹤立鸡群。他将兴趣的所有范围和方面投向中国人的生活,描写没有人写过的东西。”对此,世界应该有所知晓,而莫言的获奖和作品的译介,则是俄罗斯和世界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机会。对于莫言汪洋恣肆的语言叙述,他指出,“莫言的语言非常简洁。然而,简洁才是真正的艺术。现在很多外国读者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国文学上。在他们看来,中国有一批成就斐然的作家。除了经济领域的成绩,普天之下还有一些才情卓越的作家,他们创作出许多世界水准的文学佳作。” 
  《丰乳肥臀》俄译本的译介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的资金支持和帮助,版权问题则得到英国怀利有限代理公司(The Wylie Agencyltd.)的帮助和推动。叶果夫之所以首译《酒国》和《丰乳肥臀》,与两部小说的审美特质和思想意蕴等文学性问题密切相关,与中国作协支持、个人审美趣味、市场商业操作等其他因素亦不无关联。在莫言丰硕而充沛的创作史中,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可谓是其原乡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体现出重要的时代特征、人文气息、历史想象以及文化底蕴。一如小说标题的文字冲击和感官想象,《丰乳肥臀》蕴含强烈的历史主义印痕,充满浓厚的女性主义气息,意欲以女性群体为主角,以民间立场为视角,重写坎坷曲折的中国百年史。Shelley W.Chan在《今日世界文学》2003年第3期中曾撰文指出:“小说标题《丰乳肥臀》标示了莫言正在受一种力量的推动,使他把躯体带入了历史传记,通过身体反映历史(指女性)以及描写历史中的身体。丰乳肥臀这样的生理特征不仅属于母亲,也属于姐妹。乳房其实是小说中的中心躯体形象”;而按莫言自己所言,其中乳房代表着“爱、诗、无限的天堂和被金色麦穗覆盖的大地……”,代表了“骚动的生命和汹涌的激情”。 
  就文本厚度和故事长度而言,《丰乳肥臀》俄译本共831页,远比446页的《酒国》要厚重得多。小说俄译本封面色彩鲜明亮丽,配图颇为吸引眼球,女性丰满的乳房和性感饱满的臀部,居于封面正中,赫然映入眼帘,与封面下方的书名“бοлшаЯ rpyць,щИpokИЙ 3aЛ”彼此呼应。有意思的是,《丰乳肥臀》俄译名中的“乳房”和“臀部”均为单数,而英译名(big breaste and wide hips)中的“乳房”和“臀部”则均为复数。事实上,“丰乳肥臀”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和隐喻意义:“普天之下的财富是太阳,月亮,星星和地球;人们的财富则是丰满的乳房,宽厚的臀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暗含媚俗倾向的装帧风格,以女性躯体为消费对象,以感观刺激吸引阅读期待,固然能瞬间博得读者眼球,吸引读者一睹内容,探其究竟,但在事实上也降低了其严肃小说的审美品位和历史诉求,使其有沦落于侦探、家庭、情色小说等大众文学的危险倾向。在笔者与叶果夫的一次交谈中,对《丰乳肥臀》俄译本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他个人表示难以认同,无法接受,但却难以改变出版方的想法和做法。究其本源,这一方面与当下俄罗斯汹涌澎湃的消费主义美学暗中契合,体现出出版方试图平衡小说审美与消费美学、读者欲望与商业效益的销售策略与隐蔽理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文学作为边缘文学类型,在俄罗斯文坛和知识界面临着尴尬而艰难的处境,既难畅销热卖又难登堂入室,既难扬其名又难入其流。一如《酒国》俄译本封四,《丰乳肥臀》俄译本封四左上方仍印有莫言正面半身照,温文儒雅,神态自然,右方则写有“2012年诺贝尔奖”和莫言的获奖辞的俄译文。 
  值得注意的是,《丰乳肥臀》封四上的小说简介和作家评价正面积极,中肯扼要,反映出以译者和出版方为代表的俄罗斯知识界的评价。莫言成功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无疑给他进军俄罗斯文坛提供了最好时机和最佳资本。对于莫言其人其技,封四上的评价如下:“优秀的当代中国作家莫言的创作得到全世界的承认,2012年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无疑是中国最活跃和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其成功秘诀在于将粗糙和世俗转化为精致,阅读他的作品会体验到真正的兴奋。莫言是十分中国化的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鲜明体现出中国经典长篇小说传统,他对此极为擅长。天赋自然地将其与当代世界文学趋势融合起来,结果世界上出现一位独一无二的小说家———其独特之处涉及到别样选择,即在形式中成就作者思想。莫言纯熟地掌握不同的叙述形式,将形式注入独出心裁的意象,在不同层次之间杂以神话、童话、中国民间故事、子虚乌有的神秘怪诞。”这种极富学理化的评析,从形式入手进入思想话语,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对于《丰乳肥臀》这部作品,封四上的评介颇也为大气,简明扼要:“《丰乳肥臀》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宏伟年鉴。面对发生的所有苦难和自然主义式描写,这是一幅鲜亮而优美的壁画,其所有人物均具有象征意义。” 
  译本的特色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与深入体验《酒国》的奇幻之旅和《丰乳肥臀》的历史之景,译者在准确理解和精心翻译的同时,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注解。据笔者统计,《酒国》俄译本注解有208条之多,《丰乳肥臀》俄译本注解有289条之多,民族习俗、历史人物、地理环境、革命事件、社会运动、历史史料、剧作杂志、文坛史实、文艺理论等不同内容皆在其内,无所不包。这就意味着,译者不仅需要调动多方位、多学科、多边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倾注大量心血和研究心得,还要具有宏观考量和微观分析的多重能力。以主题内容为依据,《丰乳肥臀》的俄文注解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即民俗地名注、人物历史注和关键词句注。三类彼此共存,相互补充,以中国北方习俗和历史文化为主,展示了跨文化交流中民族历史氛围的独特性和文化背景译介的艰难性。 
  其一,民俗地名注。此类注解主要是扼要介绍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尤其是北方农村习俗,阐明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地名,为读者顺利阅读小说补充必要的知识背景。诸如“金童玉女”、“中秋佳节”、“胶济铁路”、“大运河”、“惊蛰”、“除夕”、“腊八节”、“龙舟节”等。如“金童玉女”的注解简洁明快,寥寥数言:“中国许多民间神话中备受欢迎的人物,道家圣人的同行者,玉皇大帝旨意的执行者,小说主人公和其姊的姓名”。“惊蛰”的注解简明扼要,比较到位:“传统阴历二十四节气之三,位于3月5—20日之间。根据农事信条,此时雷雨惊醒冬眠的昆虫,开始变暖。根据传统,此处主要指蛇。” 
  其二,人物历史注。此类注解主要关涉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人物,涉及丰富多样的历史知识,能够拓展小说知识背景,营造中国历史语境。诸如“袁世凯”、“观音”、“孙悟空”、“陈世美”、“郑和”、“徐福”、“封神演义”等,既有真实历史人物,又有虚构艺术形象,既有中国佛教圣人,又有历史传说人物,林林总总,五彩斑斓。对于“郑和”,译文注解简单明了:“1371—1433,中国航海家和外交家,1405—1433年间率队出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非洲海岸”。对于“陈世美”,注解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即所谓京剧中的主人公,喜新厌旧、抛妻舍家的负心汉代表,为著名判官包公处斩”。 
  其三,关键词句注。此类注解主要涉及小说中的重要词句,意在阐释中国独特的民间文化,解释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其中既有“炕”、“大洋”、“高粱”、“八仙桌”、“梧桐”、“衙门”、“麻将”、“胡琴”、“琵琶”、“丈”、“里”、“斤”、“寸”、“亩”、“顷”等独有器物和计量单位,又有“名不正,言不顺”、“三从四德”等传统文化思想。对于“梧桐”,译本注解如下:“一种有圆形或伞状树冠的树木,高达20余米,其木可制作中国传统乐器”。对于“梧桐”的感伤、清冷、相思等文化扩展内涵,译文注解则明显缺失,当然也无法传递其丰富的意象和丰盈的内涵。不过,考虑到小说原文并不直接涉及“梧桐”的文化扩展内涵,该注解无疑是简洁而合适的。 
  总体说来,近三百条注解大多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式,通过脚注内容阐明音译,扩展意译,整体说来简洁扼要,分析明快,客观自然,符合史实。从读者阅读接受和跨文化交流角度而言,这种注释是必要而成功的,对小说思想的呈现和主题的提升,其意义和效果也是比较积极的。不过,限于篇幅和译作体例,《丰乳肥臀》俄译本无法对富含中国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的因素进行详细的注解,亦无法深度呈现中国独特的儒家思想和审美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异国读者的阅读困难,阻隔了俄罗斯读者对小说情节、背景的了解和对作品思想的把握,进而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阅读接受和审美评价。 
  寂寥的接受 
  从目前传播态势和接受图谱来看,在俄罗斯文坛和知识界,莫言还是一个有着新面孔的新作家,一个来自东方古国的当代中国作家,一个描写乡土文化和想象奇绝的东方作家。◇.A.德列伊津斯在《文学问题》2013年第1期中刊发长文,探讨余华、莫言、格非、刘恒、贾平凹、韩少功、苏童、残雪、孙甘露等当代先锋作家作品中的后现代形态,展现西方后现代主义浪潮中当代中国文学的民族形态与本土价值。《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第三卷《文学、语言和文字》中列有“莫言”词条,扼要介绍了莫言的个人生平和创作历程,对其丰沛的文学创作和高超的小说技巧给予了正面积极评价。至于将来俄罗斯读者是否接受莫言,莫言在俄罗斯传播到何种程度,能否得到俄罗斯文坛和读者的认同与承认,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和难以预测的问题。在2012年10月15日的访谈中,译者叶果夫曾比较客观地指出:“将来莫言作品的出版取决于,读者怎样接受前两部俄译本。莫言写了很多,要想评价作为一种现象的这位作者,弄明白诺贝尔奖为何恰恰颁给他,需要不止读完一部作品。要想在俄罗斯得到承认,需要很长时间。我曾对作家谈起此事,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很期待在俄罗斯出版作品。” 
  就宏观态势而言,2012年中国作家的英译作品创下新高,共有韩东、阎连科、严歌苓、迟子建、盛可以、莫言、西川等作家的19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显示出国际文学界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日益增长的兴趣。从当代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图谱出发,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学界,对莫言的关注和译介显然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这既表现出其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漠视和冷遇,也显示了俄罗斯汉学的相对边缘和迟滞。《酒国》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wine)早在2001年即已推出,《丰乳肥臀》英译本在2003年问世,译者均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而《酒国》俄译本在英译本十一年后姗姗来迟,《丰乳肥臀》俄译本则在英译本十年之后最终面世。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差造成莫言在欧美声名鹊起,在法德备受欢迎,而在俄罗斯却声名寂寥,知者甚少,只为汉学家和精英阶层所熟悉。从译介学和跨文化角度考量,其中原因大致如下:其一,相对中国古典文学而言,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近三十年小说)的译介与研究,在俄罗斯学界处于明显的边缘状态;其二,汉学研究在当代俄罗斯学界不占主流,除罗流沙(即A.A.罗季奥诺夫,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语教研室副教授、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俄方院长)、叶果夫和H.H.符拉索娃等一批学者外,缺乏专事译介和研究当代中国文学的人才;其三,受国际版权公约和商业规则的限制,作家著作权和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彼此沟通解决;其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社要平衡商业效益和文化引介,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其五,文学整体呈现边缘化和小众化趋势,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抢占读者眼球,占领相当份额的文化市场。与此同时,这与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陷入政治动荡、经济危机、文化转型和文学降阶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也与俄罗斯文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观点、大国沙文主义思想有着某种隐蔽联系,更与中国对当代文学的宣传和介绍力度欠佳,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不无一定的直接关系。 
  从目前态势看来,莫言在俄罗斯的传播既热烈又寂寥,呈现出悖论特色;其接受图谱既迅速又缓慢,尚处扎根阶段。总体说来,译者叶果夫、丛书编者和双耳罐出版社对莫言长篇小说登陆俄罗斯文坛,是颇为讲究、倾心用力的,力图在文学审美和商业利益之间取得某种平衡。陌生的作家名字,百年的历史纵横,奇谲的文体狂欢,异国的文化背景,如遥远而古老的谜语,似乎在一夜之间摆上了文化大国俄罗斯都市的书架,似春风细雨般悄然登上文学强国俄罗斯的文坛,由此构成一幅别样的异国文化风景。然而,这幅夜色阑珊的异国文化图景,是昙花一现还是生根发芽,是少有问津还是备受关注,是镜花水月还是认同共鸣,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评价。


本版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