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中的朱丽叶和罗密欧

名画中的朱丽叶和罗密欧

作者:余凤高第504(2020/08/05)期

    福特·布朗画作《阳台》

    富塞利画作《罗密欧刺杀帕里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彼时,其创作技巧还不够成熟,推动情节发展靠的都是偶然事件。全剧具有浓厚的喜剧意味和抒情风味,就连两个主人公的死,也因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而被批评家看作是乐观的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据说1303年在意大利的维罗那真的发生过。女主人公名叫朱丽叶·卡佩洛(JulietCappello),生于1284年9月16日。今日在维罗那可以看到斯卡里吉罗桥(Scalige⁃roBridge)旁卡佩洛路23号(ViaCappello,23)是一座12世纪的古老建筑,宅邸中央拱道的拱顶石上所刻的族徽标志表明其属于德·卡佩洛(DalCappello)家族,也就是朱丽叶的祖先凯普莱特(Capuleti)的产业;意大利艺术家内雷奥·科斯坦蒂尼(NereoCostantini,1905—1969)还曾在此为朱丽叶立过一座铜像。

  历史上有几个记述“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本子。莎士比亚创作时主要是取材于英国作家阿 瑟 · 布 罗 克(ArthurBrooke,?—1563)1562年翻译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故事》。改编中,莎士比亚以他的生花妙笔,把这故事写成一曲青春和爱情的颂歌,几乎每一个场面都洋溢着诗和美,为不同职业的受众所喜爱。如今,《罗密欧与朱丽叶》对各类型的文化,如散文、叙事诗、戏剧、歌剧、音乐、芭蕾舞、电影、电视和绘画,都产生了无法估计的影响,甚至连“罗密欧”(Romeo)一词在英语中都已成为“男性情人”(malelover)的同义词。就绘画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画家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以其为题材的画作可谓不可计数。

  比如人人都熟知的“朱丽叶的阳台”这个场面。在凯普莱特家的蒙面舞会上遇到朱丽叶后,罗密欧乘着夜色来到她家的花园,见朱丽叶也正好出现在阳台上方的窗子后面。

  罗密欧: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我在这夜色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

  朱丽叶: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罗密欧:我还是继续听下去呢,还是现在就对她说话?

  朱丽叶: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朱生豪译文,下同)

  于是,在辨明对方的真实身份后,就出现了阳台幽会这一幕:“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命运交托给你,把你当作我的主人,跟随你到天涯海角。”

  这个场面打动了多少艺术家啊。

  英国画家福特·布朗(FordMadoxBrown,1821—1893)十分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他曾为《李尔王》创作过大量的速写和油画,其中如《考狄利娅的妆奁》和《李尔和考狄利娅》都很有名。这幅《阳台》(TheBalcony)是他在1871年完成的,描绘了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的阳台上与心爱的朱丽叶幽会的那一刻。在这幅画作中,罗密欧借助绳子登上阳台,一只脚刚跨进栅栏,便向朱丽叶献上他爱的一吻。而朱丽叶,这个13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也激动地接受了她深爱之人的初吻,不自觉地眯起了眼睛,沉醉在爱的享受之中。

  英国的托马斯·迪克西(Thom⁃asFrancisDicksee,1819—1895)也画过同一场景。这位历史画家和肖像画家热衷于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汲取灵感,并由此创作出多幅人物画。他画过好几幅《哈姆莱特》中的奥菲莉娅,还画过《暴风雨》中的米兰达、《奥赛罗》中的苔丝狄蒙娜、《安东尼和克莱奥帕特拉》中的克莱奥帕特拉,还有《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丝等。他的这些画作多次在皇家学会展出,都获得好评。他描绘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幽会的这一幅作于1884年。基于阳台这一特定的场景,迪克西的这幅画初看起来和布朗的《阳台》很是相似。但两者各有其表现的重点:布朗主要是表现朱丽叶对初恋的沉醉,迪克西则要描绘她勇敢地迎接这突如其来的爱。但奇怪的是此画名为《十字绣》(CrossStitchCraft),是画家本人取的还是后人追加的便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位叫约翰·马西·赖特(JohnMasseyWright)的画家也有一幅同类主题的画作——《阳台上的朱丽叶》(JulietontheBalcony)。这是一幅水彩画,描绘朱丽叶从阳台栏杆内向罗密欧伸出手去,要牵他上来,也重在表现女孩勇敢面对爱情的态度。

  另外一个被画家们钟爱的场景是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殉情。忠诚执着的爱情是神圣的,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言,这种情感“常常达到这样强烈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掷”。

  亨利希·海涅在谈到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时就认为,在这里,可以看到爱情“抗拒着一切敌对关系,战胜着一切……因为她不害怕在伟大的斗争中求助于最可怖但也是最可靠的同盟者,死亡……”朱丽叶无疑就是这样想的。除了海涅,恩格斯的话也像是对朱丽叶的思想所作的注释。

  被这种忠贞执着的爱情所打动,朱丽叶与罗密欧殉情的场景也是常为画家们所描绘。瑞士出生的艺术大师约翰·海因里希·富塞利(JohannHeinrichFüssli,1741—1825)就是其中之一。富塞利来到英国后,依照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情节创作出了大量精彩的作品。其中,《罗密欧刺杀帕里斯》(RomeoStabsParisattheBierofJuliet)和《罗密欧在朱丽叶的尸架前》(Ro⁃meoatJuliet’sDeathbed)都大约作于1809年,表现的是剧作第5幕第3场中的两个场面。

  一个场景是:深夜,当帕里斯由侍童陪着,带着鲜花和火炬进入凯普莱特家坟茔所在的墓地不久,罗密欧和他的仆人手持火炬和锹锄也来了。见罗密欧将墓门打开,帕里斯认为这个家伙曾杀死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现在“又要来盗尸了”,便前去抓他。于是,两人展开格斗。《罗密欧刺杀帕里斯》描绘的就是罗密欧举剑正要刺向帕里斯这一刹那。

  另一个场景是:帕里斯死后,罗密欧将他的尸体放入墓中,然后面对朱丽叶发出一段长长的独白。《罗密欧在朱丽叶的尸架前》就是对这一凄婉场景的深刻描绘: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啊,亲爱的朱丽叶……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我要在这儿永远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厄运的束缚。……

  不论是描绘罗密欧刺杀帕里斯,还是他俯身向死去的朱丽叶告白,这两幅画作都能抓住关键的瞬间,揭示罗密欧的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出他对朱丽叶忠贞的爱,因而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同时也受到批评家的关注和赞赏。


本版主要内容